基于图像处理和CAN总线的智能报靶系统设计和实现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 智能报靶系统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4 CAN总线的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6 小结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18-22页 |
2.1 智能报靶系统总体设计 | 第18-19页 |
2.2 系统基本工作流程 | 第19-21页 |
2.3 系统的主要功能 | 第21页 |
2.4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上位机管理软件设计 | 第22-28页 |
3.1 系统管理软件功能分析 | 第22页 |
3.2 软件界面设计 | 第22-24页 |
3.2.1 主界面设计 | 第22-24页 |
3.2.2 菜单栏和工具栏 | 第24页 |
3.3 数据库设计 | 第24页 |
3.4 软件主要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24-27页 |
3.4.1 通信模块设计 | 第24-25页 |
3.4.2 系统参数配置模块 | 第25-27页 |
3.4.3 数据管理模块 | 第27页 |
3.5 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图像处理子系统研究和设计实现 | 第28-49页 |
4.1 图像处理子系统的基本组成 | 第28-29页 |
4.2 图像处理子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 | 第29-32页 |
4.2.1 系统硬件构成及选型 | 第29-32页 |
4.2.2 系统硬件连接 | 第32页 |
4.3 图像处理软件设计 | 第32-44页 |
4.3.1 军用胸环靶的特点 | 第32-33页 |
4.3.2 图像处理软件整体设计方案 | 第33-35页 |
4.3.3 图像处理主要算法分析 | 第35-41页 |
4.3.3.1 高斯滤波及其原理 | 第35-36页 |
4.3.3.2 图像二值化 | 第36-37页 |
4.3.3.3 边缘检测算法分析及原理 | 第37-40页 |
4.3.3.4 差影运算分析 | 第40-41页 |
4.3.4 图像处理具体实现过程 | 第41-44页 |
4.4 系统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8页 |
4.4.1 硬件部分的影响因素 | 第44-45页 |
4.4.2 软件设计中的影响因素 | 第45-48页 |
4.4.2.1 阈值的选取 | 第45-47页 |
4.4.2.2 检测弹孔大小阈值的选取 | 第47-48页 |
4.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系统组网及CAN总线协议设计 | 第49-68页 |
5.1 CAN总线概述 | 第49-51页 |
5.1.1 CAN总线性能特点 | 第49-50页 |
5.1.2 CAN扩展帧格式 | 第50-51页 |
5.2 基于CAN总线的系统组网设计 | 第51-57页 |
5.2.1 系统组网设计 | 第51-55页 |
5.2.1.1 网络拓扑结构 | 第51-54页 |
5.2.1.2 系统网络拓扑设计 | 第54-55页 |
5.2.2 系统CAN通信接口概述 | 第55-57页 |
5.3 系统CAN通信协议设计 | 第57-65页 |
5.3.1 CAN总线地址机制分析 | 第57-58页 |
5.3.2 CAN报文滤波原理 | 第58-62页 |
5.3.3 CAN应用层滤波设计 | 第62-63页 |
5.3.4 CAN应用层报文校验机制 | 第63-64页 |
5.3.5 系统通信协议设计 | 第64-65页 |
5.4 CAN网络实时性分析 | 第65-67页 |
5.4.1 网络延时 | 第66页 |
5.4.2 CAN网络通讯速率选择 | 第66-67页 |
5.5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系统集成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68-80页 |
6.1 系统集成测试 | 第68-77页 |
6.1.1 上位机主控系统配置 | 第68-69页 |
6.1.2 单发射击测试 | 第69-73页 |
6.1.3 多发射击测试 | 第73-77页 |
6.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7-79页 |
6.3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7.1 总结 | 第80-81页 |
7.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