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6页 |
ABSTRACT | 第16-21页 |
符号及缩略语 | 第22-23页 |
第一章 黄精多糖研究进展 | 第23-35页 |
1 黄精的生物学特性 | 第23-24页 |
2 黄精的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 | 第24页 |
3 黄精多糖的提取和纯化及糖含量的测定 | 第24-27页 |
3.1 黄精多糖的提取 | 第24-25页 |
3.2 黄精多糖的纯化 | 第25-26页 |
3.3 分子结构及分子质量 | 第26-27页 |
3.4 糖含量的测定 | 第27页 |
4 黄精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27-31页 |
4.1 增强免疫活性 | 第27-29页 |
4.2 抗病毒活性 | 第29页 |
4.3 抗氧化作用 | 第29-30页 |
4.4 其他生物活性 | 第30-31页 |
5 小结 | 第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第二章 牛膝多糖研究进展 | 第35-45页 |
1 牛膝的主要化学成分 | 第35-36页 |
2 牛膝多糖的提取及纯化 | 第36-37页 |
3 牛膝多糖的药理作用 | 第37-41页 |
3.1 增强免疫作用 | 第37-38页 |
3.2 抗病毒作用 | 第38-39页 |
3.3 抗衰老和抗氧化作用 | 第39页 |
3.4 抗凝血作用 | 第39-40页 |
3.5 抗肿瘤作用 | 第40页 |
3.6 降血糖作用 | 第40-41页 |
3.7 其他活性 | 第41页 |
4 应用前景与展望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第三章 多糖的分子修饰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45-57页 |
1 修饰方法及意义 | 第45-52页 |
1.1 多糖类化学性分子修饰 | 第45-51页 |
1.2 物理修饰 | 第51页 |
1.3 生物学修饰 | 第51-52页 |
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第四章 黄精多糖和牛膝多糖的提取 | 第57-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1.1 试验药物 | 第58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58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58页 |
1.4 多糖的提取 | 第58-59页 |
1.5 多糖的糖含量测定 | 第59-60页 |
1.6 蛋白含量测定 | 第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1页 |
2.1 黄精多糖的提取率、糖含量及蛋白含量 | 第60页 |
2.2 牛膝多糖的提取率、糖含量及蛋白含量 | 第60-61页 |
3 讨论 | 第61-63页 |
3.1 分级多糖的提取 | 第61-62页 |
3.2 多糖提取前药材的预处理 | 第62页 |
3.3 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第五章 两种多糖体外对新城疫病毒感染细胞能力的影响 | 第67-8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1.1 多糖准备 | 第68页 |
1.2 病毒准备 | 第68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68-69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69页 |
1.5 各多糖对CEF的生长和安全浓度的测定 | 第69页 |
1.6 多糖对NDV感染CEF能力的测定 | 第69-70页 |
1.7 数据分析 | 第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8页 |
2.1 黄精多糖对CEF的生长和最大安全浓度 | 第70-71页 |
2.2 牛膝多糖对CEF的生长和最大安全浓度 | 第71-72页 |
2.3 黄精多糖对NDV感染CEF能力的影响 | 第72-75页 |
2.4 牛膝多糖对NDV感染CEF能力的影响 | 第75-78页 |
3 讨论 | 第78-81页 |
3.1 两种多糖对CEF的安全浓度 | 第78-79页 |
3.2 SRPS抗病毒活性的比较 | 第79页 |
3.3 ARPS抗病毒活性的比较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第六章 两种多糖体外对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83-9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4-85页 |
1.1 多糖准备 | 第84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84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84页 |
1.4 试验方法 | 第84-85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8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5-89页 |
2.1 SRPS单独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85-86页 |
2.2 SRPS与PHA共同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86-87页 |
2.3 ARPS单独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87-88页 |
2.4 ARPS与PHA共同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88-89页 |
3 讨论 | 第89-92页 |
3.1 黄精多糖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89-90页 |
3.2 牛膝多糖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90-91页 |
3.3 多糖增强免疫活性与分子量的关系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第七章 两种多糖的纯化及硫酸化修饰条件的优选 | 第95-10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6-98页 |
1.1 多糖准备 | 第96页 |
1.2 试剂与仪器 | 第96页 |
1.3 SRPS和ARPS的纯化 | 第96-97页 |
1.4 因素水平确立 | 第97页 |
1.5 酯化试剂制备和酯化操作 | 第97页 |
1.6 硫酸基取代度的测定 | 第97-98页 |
1.7 修饰条件的优选和验证 | 第98页 |
2 结果 | 第98-103页 |
2.1 SRPS_(tc)柱层析的洗脱曲线 | 第98-99页 |
2.2 ARPS_(tc)柱层析的洗脱曲线 | 第99页 |
2.3 SRPS_(tp)的正交实验 | 第99-100页 |
2.4 ARPS_(tp)的正交实验 | 第100-101页 |
2.5 SRPS、sSRPS和ARPS、sARPS的红外光谱结果 | 第101-103页 |
3 讨论 | 第103-106页 |
3.1 多糖的纯化方法 | 第103-104页 |
3.2 SRPS_(tp)硫酸化修饰的最佳条件 | 第104-105页 |
3.3 ARPS_(tp)硫酸化修饰的最佳条件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第八章 两种硫酸化多糖体外对新城疫病毒感染细胞能力的影响 | 第109-11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1页 |
1.1 多糖准备 | 第110页 |
1.2 病毒准备 | 第110页 |
1.3 试剂 | 第110页 |
1.4 多糖对CEF安全浓度测定 | 第110页 |
1.5 NDV感染CEF能力的测定 | 第110-111页 |
2 结果 | 第111-115页 |
2.1 各多糖对CEF的生长和安全浓度 | 第111-112页 |
2.2 先加多糖时NDV感染CEF能力的变化 | 第112-113页 |
2.3 后加多糖时NDV感染CEF能力的变化 | 第113-114页 |
2.4 多糖和病毒感作后加时NDV感染CEF能力的变化 | 第114-115页 |
3 讨论 | 第115-117页 |
3.1 四种硫酸化多糖和未修饰多糖对NDV感染CEF能力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3.2 四种硫酸化多糖和未修饰多糖抗病毒作用的比较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19页 |
第九章 两种硫酸化多糖体外对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119-1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9-120页 |
1.1 多糖准备 | 第119-120页 |
1.2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第120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120页 |
1.4 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测定 | 第120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120页 |
2 试验结果 | 第120-123页 |
2.1 多糖单独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120-122页 |
2.2 多糖与PHA共同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122-123页 |
3 讨论 | 第123-126页 |
3.1 硫酸化多糖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3.2 多糖对淋巴细胞增殖作用与浓度之间的关系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9页 |
第十章 两种硫酸化多糖对新城疫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 | 第129-1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0-131页 |
1.1 多糖准备 | 第130页 |
1.2 试剂与疫苗 | 第130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130页 |
1.4 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130页 |
1.5 抗体效价测定 | 第130-131页 |
1.6 淋巴细胞增殖测定 | 第131页 |
1.7 数据分析 | 第131页 |
2 结果 | 第131-133页 |
2.1 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131-132页 |
2.2 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 第132-133页 |
3 讨论 | 第133-135页 |
3.1 硫酸化多糖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3.2 硫酸化多糖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7页 |
第十一章 两种硫酸化多糖对鸡新城疫的疗效比较 | 第137-1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7-138页 |
1.1 多糖准备 | 第137-138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138页 |
1.3 ND病毒 | 第138页 |
1.4 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138页 |
1.5 疗效判定 | 第138页 |
1.6 数据分析 | 第138页 |
2 结果 | 第138-140页 |
2.1 临床症状的变化 | 第138-139页 |
2.2 病理剖检变化 | 第139页 |
2.3 各组的临床疗效 | 第139-140页 |
2.4 各组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 第140页 |
3 讨论 | 第140-143页 |
3.1 两种硫酸化多糖对雏鸡人工感染新城疫的疗效 | 第140-141页 |
3.2 两种硫酸化多糖对攻毒后抗体效价的影响 | 第141页 |
3.3 多糖的抗病毒活性机制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5页 |
第十二章 两种硫酸化多糖对感染CEF的NDV NP基因的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45-1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5-148页 |
1.1 多糖准备 | 第145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145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145-146页 |
1.4 ND病毒感染细胞及样品收集 | 第146页 |
1.5 CEF总RNA的提取和反转录 | 第146-147页 |
1.6 PCR引物的设计 | 第147页 |
1.7 NDV的RT-PCR反应 | 第147页 |
1.8 NDV的Real-time PCR扩增 | 第147-148页 |
1.9 数据分析 | 第148页 |
2 结果 | 第148-150页 |
2.1 鸡NDV的RT-PCR扩增 | 第148页 |
2.2 NDV Real-time PCR扩增 | 第148-149页 |
2.3 NDV NP mRNA表达量的变化 | 第149-150页 |
3 讨论 | 第150-151页 |
3.1 硫酸化多糖对NDV NP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50页 |
3.2 NDV NP基因的检测方法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3页 |
全文总结 | 第153-155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55-1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157-159页 |
致谢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