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总述 | 第13页 |
1.2 配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国内外现状 | 第13-14页 |
1.3 故障选线国内外研究动态与现状 | 第14-20页 |
1.4 故障定位国内外研究动态与现状 | 第20-23页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3页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谐振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暂态仿真分析 | 第25-35页 |
2.1 单相接地故障电流暂态特性分析 | 第25-27页 |
2.2 单相接地故障电磁暂态建模与仿真 | 第27-34页 |
2.2.1 自动跟踪消弧线圈补偿过程仿真分析 | 第27-31页 |
2.2.2 单相接地故障电磁暂态仿真分析 | 第31-33页 |
2.2.3 零序电流倒相过程仿真分析 | 第33-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利用零序电流全量的Hough变换的故障选线方法 | 第35-57页 |
3.1 谐振接地系统故障选线概述 | 第35-36页 |
3.2 Hough变换直线检测 | 第36-40页 |
3.2.1 Hough变换原理 | 第36-37页 |
3.2.2 Hough变换的基本性质 | 第37-38页 |
3.2.3 Hough变换直线检测理论 | 第38-40页 |
3.3 零序电流全量起始阶段整体变化趋势研究 | 第40-44页 |
3.3.1 大故障初始相时零序电流全量起始阶段整体变化趋势研究 | 第41-42页 |
3.3.2 小故障初始相时零序电流全量起始阶段整体变化趋势研究 | 第42-44页 |
3.4 利用Hough变换提取直线刻画零序电流起始阶段整体变化趋势的故障选线方法 | 第44-48页 |
3.4.1 Hough变换选线算法 | 第44-46页 |
3.4.2 应用效果仿真分析 | 第46-48页 |
3.5 选线方法可靠性分析 | 第48-56页 |
3.5.1 随机噪声干扰下的可靠性分析 | 第48-51页 |
3.5.2 高阻接地故障下的可靠性分析 | 第51-52页 |
3.5.3 电弧故障下的可靠性分析 | 第52页 |
3.5.4 非线性谐波负荷下的可靠性分析 | 第52-54页 |
3.5.5 故障初瞬数据丢失情况下的可靠性分析 | 第54-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基于形态学峰谷检测和形态谱分析可拓融合的故障选线方法 | 第57-77页 |
4.1 数学形态学 | 第58-60页 |
4.2 基于零序电流形态学峰谷检测的故障选线方法 | 第60-64页 |
4.2.1 形态峰谷检测 | 第60页 |
4.2.2 基于零序电流形态峰谷检测的选线方法 | 第60-64页 |
4.3 基于零序电流形态谱分析的故障选线方法 | 第64-68页 |
4.3.1 形态谱 | 第64-66页 |
4.3.2 基于零序电流形态谱的选线方法 | 第66-68页 |
4.4 利用峰谷检测和形态谱分析可拓融合的故障选线方法 | 第68-76页 |
4.4.1 可拓理论 | 第68-71页 |
4.4.2 可拓融合选线方法原理 | 第71-74页 |
4.4.3 算例分析 | 第74-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基于PCA特征提取的证据理论融合弧光接地故障连续选线方法 | 第77-97页 |
5.1 弧光接地故障 | 第78-80页 |
5.2 基于PCA的故障选线方法 | 第80-86页 |
5.2.1 主成分分析(PCA) | 第80-83页 |
5.2.2 选线方法基本原理 | 第83-86页 |
5.3 D-S证据理论融合 | 第86-87页 |
5.4 基于PCA特征提取的D-S证据理论融合弧光接地故障连续选线方法 | 第87-95页 |
5.4.1 选线方法基本原理 | 第88-90页 |
5.4.2 算例分析 | 第90-9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六章 谐振接地系统故障行波定位 | 第97-123页 |
6.1 直配线路接地故障暂态行波理论分析 | 第97-101页 |
6.2 直配架空线路故障暂态行波仿真分析 | 第101-107页 |
6.3 基于波形相似性的k-NN故障定位方法 | 第107-121页 |
6.3.1 基于波形相似性的k-NN故障定位原理 | 第107-108页 |
6.3.2 直配线单相接地k-NN故障定位 | 第108-114页 |
6.3.3 多出线辐射网接地故障k-NN故障定位 | 第114-117页 |
6.3.4 定位方法有效性分析 | 第117-12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3-127页 |
7.1 本文总结 | 第123-124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24-125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9页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