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48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20页 |
| 1.2 白光OLED的研究现状 | 第20-38页 |
| 1.2.1 白光OLED的材料分类及实现方法 | 第20-25页 |
| 1.2.2 白光聚合物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5-33页 |
| 1.2.3 超支化聚合物的优势 | 第33-38页 |
|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38-41页 |
| 1.3.1 目的和意义 | 第38-39页 |
| 1.3.2 内容 | 第39-41页 |
| 1.4 参考文献 | 第41-48页 |
| 第二章 在链端引入不同末端基团的直链型白光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表征 | 第48-64页 |
| 2.1 引言 | 第48-49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49-53页 |
| 2.2.1 实验原料及测试方法 | 第49-51页 |
| 2.2.2 器件制备及表征方法 | 第51页 |
| 2.2.3 目标产物合成及表征 | 第51-53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1页 |
| 2.3.1 材料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53-54页 |
| 2.3.2 热稳定性质 | 第54-55页 |
| 2.3.3 光物理性质 | 第55-56页 |
| 2.3.4 成膜性 | 第56-57页 |
| 2.3.5 电致发光性质 | 第57-61页 |
| 2.4 小结 | 第61页 |
| 2.5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第三章 以螺双芴为核心的超支化白光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表征 | 第64-82页 |
| 3.1 引言 | 第64-65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65-66页 |
| 3.2.1 实验原料及测试方法 | 第65页 |
| 3.2.2 器件制备及表征方法 | 第65页 |
| 3.2.3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 第65页 |
| 3.2.4 目标产物合成及表征 | 第65-66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6-78页 |
| 3.3.1 DFT calculation | 第66-67页 |
| 3.3.2 材料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67-69页 |
| 3.3.3 热稳定性质 | 第69-70页 |
| 3.3.4 光物理性质 | 第70-72页 |
| 3.3.5 溶剂效应 | 第72-74页 |
| 3.3.6 成膜性 | 第74-75页 |
| 3.3.7 电致发光性质 | 第75-78页 |
| 3.4 小结 | 第78页 |
| 3.5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第四章 以螺双芴为核心的荧光/磷光杂化超支化白光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表征 | 第82-100页 |
| 4.1 引言 | 第82-83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83-85页 |
| 4.2.1 实验原料及测试方法 | 第83页 |
| 4.2.2 器件制备及表征方法 | 第83页 |
| 4.2.3 目标产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83-85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5-96页 |
| 4.3.1 材料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85-87页 |
| 4.3.2 热稳定性质 | 第87-88页 |
| 4.3.3 光物理性质 | 第88-91页 |
| 4.3.4 成膜性 | 第91-92页 |
| 4.3.5 电致发光性质 | 第92-96页 |
| 4.4 结论 | 第96-97页 |
| 4.5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 第五章 以芴-咔唑交替共聚为主链的超支化白光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表征 | 第100-118页 |
| 5.1 引言 | 第100页 |
| 5.2 实验部分 | 第100-102页 |
| 5.2.1 实验原料及测试方法 | 第100-101页 |
| 5.2.2 器件制备及表征方法 | 第101页 |
| 5.2.3 目标产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101-102页 |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5页 |
| 5.3.1 材料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102-105页 |
| 5.3.2 热稳定性质 | 第105-106页 |
| 5.3.3 光物理性质 | 第106-108页 |
| 5.3.4 电化学性质 | 第108-110页 |
| 5.3.5 成膜性 | 第110页 |
| 5.3.6 电致发光性质 | 第110-115页 |
| 5.4 小结 | 第115页 |
| 5.5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 第六章 基于N-己基咔唑的可溶性铱(III)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表征 | 第118-140页 |
| 6.1 引言 | 第118-119页 |
| 6.2 实验部分 | 第119-123页 |
| 6.2.1 实验原料及测试方法 | 第119-120页 |
| 6.2.2 器件制备及表征方法 | 第120页 |
| 6.2.3 目标产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120-123页 |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23-134页 |
| 6.3.1 材料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123-124页 |
| 6.3.2 热稳定性质 | 第124-125页 |
| 6.3.3 光物理性质 | 第125-128页 |
| 6.3.4 电化学性质 | 第128-130页 |
| 6.3.5 成膜性 | 第130-131页 |
| 6.3.6 电致发光性质 | 第131-134页 |
| 6.4 小结 | 第134页 |
| 6.5 参考文献 | 第134-140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0-146页 |
| 7.1 结论 | 第140-143页 |
| 7.2 创新点 | 第143页 |
| 7.3 展望 | 第143-146页 |
| 附录 | 第146-152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152-156页 |
| 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