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自卸汽车论文

工程专用自卸车车架工作模态识别方法及其试验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8页
符号说明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6页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4-18页
        1.1.1 选题的背景第14-16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6-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4页
        1.2.1 工作模态识别方法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第18-21页
        1.2.2 车架结构评价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第21-23页
        1.2.3 车架结构与各总成部件匹配分析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第23-2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工程专用自卸车作业特点及振动特性试验第26-38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工程专用自卸车作业特点第26-28页
    2.3 工作状态下车架的振动响应试验第28-37页
        2.3.1 DT项目工程专用自卸车简介第28-31页
        2.3.2 典型工地路面车架振动试验第31-32页
        2.3.3 工作状态下车架的振动响应分析第32-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车架工作模态识别方法第38-60页
    3.1 引言第38页
    3.2 工作模态分析原理第38-39页
        3.2.1 工作模态频域识别法原理第38-39页
        3.2.2 工作模态时域识别方法第39页
    3.3 时域计算信号预处理第39-42页
        3.3.1 随机减量法第39-41页
        3.3.2 自然激励技术第41-42页
    3.4 协方差驱动的随机子空间方法第42-51页
        3.4.1 算法简介第42页
        3.4.2 状态空间模型第42-45页
        3.4.3 随机状态空间模型第45-47页
        3.4.4 基于参考点的协方差驱动随机子空间识别第47-51页
    3.5 特征值识别法第51-56页
        3.5.1 算法原理第51-54页
        3.5.2 基于数据相关函数的特征值实现算法(DC-ERA)第54-56页
    3.6 平均相关函数随机子空间法第56-58页
        3.6.1 基于相关函数的Hankel矩阵构建第56-57页
        3.6.2 平均相关函数算法实现第57-58页
    3.7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车架工作模态COV-SSI/AR识别验证试验第60-82页
    4.1 引言第60页
    4.2 多自由度系统数值模拟验证第60-68页
        4.2.1 多自由度数值仿真第60-62页
        4.2.2 系统定阶及仿真结果第62-66页
        4.2.3 不同信噪比下的鲁棒性验证第66-68页
    4.3 模拟随机激励车架系统模态识别试验第68-80页
        4.3.1 车架模态有限元计算第68-69页
        4.3.2 车架锤击试验模态识别第69-75页
        4.3.3 车架随机激励下的Cov-SSI/AR识别第75-80页
    4.4 识别结果对比说明第80-81页
    4.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五章 车架工作模态识别及试验研究第82-104页
    5.1 引言第82页
    5.2 基于工作模态的车架结构评价方法第82-83页
    5.3 离线车架结构设计与动态特性评价第83-84页
    5.4 大脉冲激励路面车架工作模态识别及试验第84-88页
        5.4.1 大脉冲激励路面试验第84-86页
        5.4.2 大脉冲路面识别及结构评价第86-88页
    5.5 工地路面车架结构工作模态识别及试验第88-94页
        5.5.1 空载工况识别及结构评价第88-92页
        5.5.2 满载工况识别及结构评价第92-94页
    5.6 B级路面车架结构工作模态识别及试验第94-98页
        5.6.1 空载工况识别及结构评价第95-97页
        5.6.2 满载工况识别及结构评价第97-98页
    5.7 主要激励源耦合分析及试验第98-102页
        5.7.1 路面激励与车架工作模态的耦合分析第99-101页
        5.7.2 发动机激励与车架工作模态的耦合分析第101-102页
    5.8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六章 基于车架工作模态的驾驶室和动力悬置匹配第104-125页
    6.1 引言第104页
    6.2 基于车架工作模态的驾驶室结构优化第104-110页
        6.2.1 驾驶室匹配分析第104-108页
        6.2.2 驾驶室结构拓扑优化第108-110页
    6.3 基于车架工作模态的动力悬置系统匹配分析第110-124页
        6.3.1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模态解耦方法第110-111页
        6.3.2 动力悬置系统布置和振动模型建立第111-117页
        6.3.3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计算第117-120页
        6.3.4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匹配分析第120-122页
        6.3.5 动力悬置系统的匹配优化第122-124页
    6.4 本章小结第124-12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5-128页
    7.1 主要结论第125页
    7.2 创新点第125-126页
    7.3 进一步工作展望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第139-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柳林泉域岩溶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
下一篇:以螺双芴为支化中心的聚辛基芴类超支化白光聚合物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