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眩胶囊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临床研究 | 第10-26页 |
1.1 研究部分 | 第10-13页 |
1.1.1 一般资料 | 第10页 |
1.1.2 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1.1.3 纳入标准 | 第11页 |
1.1.4 排除标准 | 第11页 |
1.1.5 中止、撤出标准 | 第11页 |
1.1.6 试验方法 | 第11页 |
1.1.7 观测指标 | 第11-12页 |
1.1.8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2-13页 |
1.1.9 统计学处理办法 | 第13页 |
1.2 结果 | 第13-16页 |
1.2.1 一般资料对比 | 第13-14页 |
1.2.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 | 第14页 |
1.2.3 两组降压疗效比较 | 第14页 |
1.2.4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 第14-15页 |
1.2.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15页 |
1.2.6 两组治疗后靶器官功能指标比较 | 第15页 |
1.2.7 安全性评价 | 第15-16页 |
1.3 分析讨论 | 第16-22页 |
1.3.1 平眩胶囊研制理论来源 | 第16页 |
1.3.2 平眩胶囊组方依据和药物分析 | 第16-21页 |
1.3.3 纳入病例分析 | 第21-22页 |
1.3.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2页 |
1.4 小结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6页 |
第2章 综述 | 第26-40页 |
2.1 西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 第26-30页 |
2.1.1 发病机制 | 第26-27页 |
2.1.2 关于治疗 | 第27-30页 |
2.2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 第30-36页 |
2.2.1 高血压中医病名的认识 | 第30-31页 |
2.2.2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1-32页 |
2.2.3 辨证分型 | 第32-33页 |
2.2.4 辨证论治 | 第33-34页 |
2.2.5 中医治疗方法 | 第34-36页 |
2.3 问题及其展望 | 第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导师简介 | 第42-43页 |
作者简介 | 第43-4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