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1章 实验研究 | 第14-47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4-17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14页 |
1.1.2 饲养环境 | 第14页 |
1.1.3 实验试剂 | 第14-15页 |
1.1.4 实验仪器 | 第15-16页 |
1.1.5 实验试剂的配制 | 第16-17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7-23页 |
1.2.1 实验分组 | 第17页 |
1.2.2 哮喘大鼠模型制备 | 第17页 |
1.2.3 “三穴五针法”针刺干预 | 第17-18页 |
1.2.4 雾化阻断剂组干预 | 第18页 |
1.2.5 肺弹性阻力及肺顺应性的测定 | 第18页 |
1.2.6 BALF细胞计数 | 第18-19页 |
1.2.7 切片制备 | 第19页 |
1.2.8 HE染色检测肺组织形态学改变 | 第19-21页 |
1.2.9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EK1、p-MEK1、ERK1/2、p-ERK1/2 的表达和分布 | 第21页 |
1.2.10 Western Blot测定MEK1、p-MEK1、ERK1/2、p-ERK1/2 蛋白的表达 | 第21-22页 |
1.2.11 统计学处理 | 第22-23页 |
1.3 结果 | 第23-32页 |
1.3.1 肺弹性阻力及肺顺应性 | 第23页 |
1.3.2 BALF细胞计数 | 第23-24页 |
1.3.3 HE染色 | 第24-25页 |
1.3.4 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结果 | 第25-29页 |
1.3.5 Western Blot测定结果 | 第29-32页 |
1.4 讨论 | 第32-42页 |
1.4.1 现代医学对哮喘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32-35页 |
1.4.2 中医学对哮喘病机的认识 | 第35-36页 |
1.4.3 针灸对支气管哮喘的调控机制 | 第36-37页 |
1.4.4 “三穴五针”针刺方法 | 第37-38页 |
1.4.5 模型制作 | 第38-39页 |
1.4.6 抑制剂的选择 | 第39页 |
1.4.7 针刺对过敏性哮喘大鼠肺组织炎症的改善 | 第39-40页 |
1.4.8 针刺对MEK1、p-MEK1、ERK1/2、p-ERK1/2 蛋白的调节 | 第40-41页 |
1.4.9 未来与展望 | 第41-42页 |
1.5 结论 | 第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第2章 综述 MEK/ERK通路与哮喘发病机制的关系及针灸的调节作用 | 第47-54页 |
2.1 MEK/ERK通路的生物学特性 | 第47-49页 |
2.1.1 MAPK的生物学特性 | 第47-48页 |
2.1.2 MEK/ERK通路的结构 | 第48页 |
2.1.3 MEK/ERK通路的激活 | 第48页 |
2.1.4 MEK/ERK通路的抑制 | 第48-49页 |
2.2 MEK/ERK通路与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49-50页 |
2.2.1 MEK/ERK通路与哮喘气道炎症 | 第49页 |
2.2.2 MEK/ERK通路与哮喘气道重塑 | 第49-50页 |
2.3 针灸与MEK/ERK通路的关系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导师简介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5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