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人本主义美育的发展及现实意义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页 |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第一章 中国近代人本主义美育的传统思想基础 | 第13-22页 |
第一节 儒家思想中的美育观 | 第13-18页 |
一、中和之美 | 第14-15页 |
二、礼乐诗之教 | 第15-18页 |
第二节 道家思想中的美育观 | 第18-22页 |
一、道法自然 | 第18-19页 |
二、素朴纯真 | 第19-22页 |
第二章 中国近代人本主义美育理论的发展 | 第22-36页 |
第一节 人本主义美育理论孕育阶段的梁启超美育思想 | 第22-26页 |
一、情感教育与趣味教育 | 第23-24页 |
二、移人与美术人 | 第24-25页 |
三、生活的艺术化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人本主义美育理论形成阶段的王国维美育思想 | 第26-30页 |
一、完全之人物与心育论 | 第27-28页 |
二、审美之境界与人生之境界 | 第28-30页 |
第三节 人本主义美育理论成熟阶段的蔡元培美育思想 | 第30-36页 |
一、情感教育 | 第31-32页 |
二、以美育代宗教 | 第32-33页 |
三、五育并举论 | 第33-36页 |
第三章 中国近代人本主义美育理论的实践 | 第36-45页 |
第一节 人本主义美育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 | 第36-41页 |
一、初等教育阶段的人本主义美育 | 第37-38页 |
二、中等教育阶段的人本主义美育 | 第38-40页 |
三、高等教育阶段的人本主义美育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人本主义美育理论在社会教育中的运用 | 第41-45页 |
一、官方社会教育活动中的人本主义美育 | 第42-43页 |
二、民间社会教育活动中的人本主义美育 | 第43-45页 |
第四章 中国近代人本主义美育的主要特征 | 第45-53页 |
第一节 浓郁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源流 | 第45-48页 |
一、探索“意象”与“境界” | 第45-46页 |
二、追求“自然”与“天成” | 第46-47页 |
三、注重“道德”和“伦理” | 第47-48页 |
第二节 鲜明的社会功用价值取向 | 第48-50页 |
一、以“立人”为导向 | 第48-49页 |
二、以“救国”为实务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强烈的中西方美学对冲与结合 | 第50-53页 |
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对西学的借鉴 | 第50-51页 |
二、复杂国情影响下的本土化 | 第51-53页 |
第五章 中国近代人本主义美育的现实意义 | 第53-66页 |
第一节 人本主义美育对培养健全人格的现实意义 | 第53-59页 |
一、积极的自我认识需要美育引导 | 第54-56页 |
二、健康的情感需要美育激发 | 第56-57页 |
三、完善的个性需要美育陶养 | 第57-59页 |
第二节 人本主义美育对人综合素质提升的现实意义 | 第59-66页 |
一、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 第59-61页 |
二、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 第61-62页 |
三、开拓人的创造思维 | 第62-63页 |
四、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 第63-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