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方向 | 第10-13页 |
1.2.1 关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性质 | 第10-11页 |
1.2.2 关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 | 第11-12页 |
1.2.3 关于生态损害司法鉴定的研究 | 第12页 |
1.2.4 关于损害赔偿额认定标准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 现行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第13页 |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1 研究重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难点 | 第14页 |
1.4.3 创新点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2 生态损害赔偿额司法确定的理论基础 | 第14-19页 |
2.1 生态正义理论 | 第15-18页 |
2.2 生态正义理论对生态损害赔偿额司法确定的影响 | 第18-19页 |
3 生态损害赔偿额司法确定相关概念解析 | 第19-30页 |
3.1 生态损害内涵 | 第19-26页 |
3.1.1 生态损害与环境损害 | 第20-21页 |
3.1.2 “生态损害范围”的立法体现 | 第21-22页 |
3.1.3 生态损害的特点 | 第22-24页 |
3.1.4 生态损害类型 | 第24-25页 |
3.1.5 生态损害的概念 | 第25-26页 |
3.2 生态损害赔偿与生态损害补偿 | 第26-27页 |
3.2.1 生态损害补偿的内涵 | 第26-27页 |
3.2.2 生态损害补偿与赔偿的区别 | 第27页 |
3.3 司法确定与司法认定 | 第27-30页 |
3.3.1 司法认定概念 | 第27-28页 |
3.3.2 司法确定概念 | 第28页 |
3.3.3 司法认定与司法确定的区别 | 第28-30页 |
4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额司法确定的现存问题 | 第30-38页 |
4.1 生态损害赔偿额司法确定立法依据不足 | 第30-34页 |
4.1.1 生态损害赔偿范围的不清 | 第32-33页 |
4.1.2 生态损害赔偿额的法律性质不明 | 第33-34页 |
4.2 生态损害赔偿额证明标准过高 | 第34-36页 |
4.3 生态损害赔偿额司法确定程序不健全 | 第36-38页 |
4.3.1 生态损害司法鉴定效力认定程序不健全 | 第36-37页 |
4.3.2 生态损害赔偿额确定磋商程序缺失 | 第37-38页 |
4.4 生态损害赔偿额履行保障缺失 | 第38页 |
5 国外关于生态损害赔偿额度的司法实践状况及分析 | 第38-42页 |
5.1 美国生态损害赔偿额确定的司法实践状况 | 第38-40页 |
5.1.1 生态损害赔偿范围明确 | 第38-39页 |
5.1.2 生态损害赔偿额履行保障制度完善 | 第39-40页 |
5.2 日本生态损害赔偿额确定的司法实践状况 | 第40-41页 |
5.2.1 损害额证明标准较低 | 第40-41页 |
5.2.2 生态损害赔偿法律体系完善 | 第41页 |
5.3 美日生态损害赔偿额司法确定制度启示及借鉴 | 第41-42页 |
6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额司法确定制度建构 | 第42-50页 |
6.1 健全生态损害赔偿额法律规范 | 第42-44页 |
6.1.1 明确生态损害法定赔偿范围 | 第42-43页 |
6.1.2 明确生态损害赔偿法律性质 | 第43-44页 |
6.2 明晰生态损害赔偿额司法确定程序 | 第44-46页 |
6.2.1 实行赔偿磋商前置 | 第45-46页 |
6.2.2 司法鉴定启动协商 | 第46页 |
6.2.3 司法鉴定过程参与 | 第46页 |
6.3 降低生态损害赔偿额确定证明标准 | 第46-47页 |
6.4 实行赔偿额履行保障制度 | 第47-50页 |
6.4.1 设立生态损害赔偿基金 | 第47-49页 |
6.4.2 创新生态损害赔偿支付方式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