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1.4.1 研究重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难点 | 第13页 |
1.4.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1 比较分析法 | 第13页 |
1.5.2 实证分析法 | 第13页 |
1.5.3 规范分析法 | 第13-14页 |
2 农业保险的概念、作用及性质 | 第14-17页 |
2.1 农业保险的概念 | 第14-15页 |
2.2 农业保险的作用 | 第15-16页 |
2.3 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 第16-17页 |
3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概念及财政补贴必要性的法学分析 | 第17-23页 |
3.1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概念 | 第17页 |
3.2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必要性的法学分析 | 第17-23页 |
3.2.1 农业风险保障权的要求 | 第17-19页 |
3.2.2 国家行使宏观调控权的要求 | 第19-21页 |
3.2.3 规范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行为的要求 | 第21页 |
3.2.4 公共财政支出法治化的要求 | 第21-23页 |
4 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现状及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23-35页 |
4.1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4.1.1 农业保险各项制度建设日趋完善 | 第23页 |
4.1.2 农业保险的市场规模与经营主体数量不断壮大 | 第23-24页 |
4.1.3 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性质越来越明显 | 第24页 |
4.2 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现状分析 | 第24-28页 |
4.2.1 安信模式中财政补贴现状分析 | 第24-25页 |
4.2.2 安华模式中财政补贴现状分析 | 第25-26页 |
4.2.3 相互制保险模式中财政补贴现状分析 | 第26-27页 |
4.2.4 共保体模式中财政补贴现状分析 | 第27页 |
4.2.5 安盟模式中财政补贴现状分析 | 第27-28页 |
4.3 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28-35页 |
4.3.1 相关立法明显不足 | 第29-30页 |
4.3.2 立法理念不科学 | 第30-31页 |
4.3.3 补贴法律制度单一 | 第31-32页 |
4.3.4 法律责任规定的不够全面与具体 | 第32-33页 |
4.3.5 法律监管落后 | 第33-35页 |
5 国外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5-40页 |
5.1 国外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制度 | 第35-38页 |
5.1.1 财政提供资本金制度 | 第35-36页 |
5.1.2 财政提供保险费和管理费补贴制度 | 第36-37页 |
5.1.3 财政支持再保险制度 | 第37页 |
5.1.4 财政支持农业保险基金制度 | 第37-38页 |
5.1.5 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其他制度 | 第38页 |
5.2 国外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8-40页 |
5.2.1 形成体系化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制度 | 第38-39页 |
5.2.2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制度需要法治保障 | 第39-40页 |
6 解决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法律问题的建议 | 第40-45页 |
6.1 加快制定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相关立法的步伐 | 第40-41页 |
6.2 提高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法律规定的科学性 | 第41-42页 |
6.3 建立健全多种类型的财政补贴法律制度 | 第42-44页 |
6.4 完善法律监管制度 | 第44页 |
6.5 明确补贴中各主体的法律责任 | 第44-45页 |
7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