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1.延安鲁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 第8-9页 |
2.即有研究不足之处及本位币的创新之处 | 第9-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唯物辩证法 | 第10页 |
2.文献考据法 | 第10页 |
3.史论结合法 | 第10-11页 |
一、延安鲁艺的创立发展及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 | 第11-18页 |
(一)延安鲁艺创立和发展的历程概述 | 第11-14页 |
1.延安鲁艺的创立 | 第11-13页 |
2.延安鲁艺的发展 | 第13-14页 |
(二)延安鲁艺创立发展及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 | 第14-18页 |
1.危难时局: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与全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 第14-15页 |
2.客观环境:相对稳定的陕甘宁边区大后方 | 第15-17页 |
3.现实需要:抗日战争中精神文化的较量 | 第17-18页 |
二、延安鲁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 第18-24页 |
(一)学校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 第18-21页 |
1.课程设置角度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18-19页 |
2.教育方法角度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19-21页 |
(二)社会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 第21-24页 |
1.社会实践角度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21-22页 |
2.文艺整风角度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22-24页 |
三、延安鲁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成效 | 第24-31页 |
(一)延安鲁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 第24-28页 |
1.高度重视:把思想政治教育上升到战略高度来抓 | 第24-26页 |
2.目的明确:以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建设革命新文艺为中心内容 | 第26-27页 |
3.形式多样:灵活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 第27-28页 |
(二)延安鲁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 第28-31页 |
1.丰富了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第28-29页 |
2.培养了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 | 第29页 |
3.创作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文艺精品 | 第29-30页 |
4.开启了我国文艺教育的崭新模式 | 第30-31页 |
四、延安鲁艺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第31-37页 |
(一)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与思想特点 | 第32-33页 |
1.特立独行: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 | 第32页 |
2.专注职业:对思想政治教育漠然处之 | 第32-33页 |
(二)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1.观念淡薄: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 | 第33页 |
2.形式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走过场 | 第33-34页 |
3.墨守成规:机械套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通做法 | 第34-35页 |
(三)延安鲁艺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第35-37页 |
1.德才兼备: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 第35页 |
2.因材施教:正确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 第35-36页 |
3.大胆创新:正确处理好弘扬继承与开拓创新的关系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注释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