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低碳发展的途径、模式与测试研究--以南京江心洲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图目录 | 第9-10页 |
表目录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研究概述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国内外低碳经济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国内外低碳旅游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 第19-22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旅游景区低碳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相关概念的阐述 | 第22-24页 |
·低碳理念与低碳经济 | 第22页 |
·低碳旅游 | 第22-23页 |
·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可持续旅游的比较 | 第23-24页 |
·旅游景区低碳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24-27页 |
·环境伦理学 | 第24-25页 |
·帕累托最优理论 | 第25页 |
·"脱钩"发展理论 | 第25页 |
·旅游业清洁生产理论 | 第25-26页 |
·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 | 第26-27页 |
第3章 旅游景区低碳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研究 | 第27-39页 |
·旅游景区低碳发展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旅游景区开发规划盲目无序 | 第27页 |
·旅游景区粗放式运营 | 第27页 |
·游客生态环保意识淡薄 | 第27-28页 |
·旅游景区低碳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28-30页 |
·旅游景区低碳发展的外在动力 | 第28-29页 |
·旅游景区低碳发展的内在动力 | 第29-30页 |
·旅游景区低碳发展的途径 | 第30-37页 |
·旅游景区开发设计低碳化 | 第31页 |
·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低碳化 | 第31页 |
·旅游景区低碳清洁生产 | 第31-35页 |
·旅游者低碳消费 | 第35-37页 |
·旅游景区低碳发展模式之探讨 | 第37-39页 |
第4章 旅游景区低碳发展的测度与评价 | 第39-54页 |
·低碳旅游景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9-44页 |
·旅游景区低碳发展评价指标选取 | 第39-43页 |
·旅游景区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3-44页 |
·旅游景区低碳发展的测度和评价方法 | 第44-54页 |
·旅游景区低碳发展评价指标的标准选取 | 第44-46页 |
·旅游景区低碳发展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 第46-52页 |
·旅游景区低碳发展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 | 第52页 |
·旅游景区低碳发展水平测度和评价 | 第52-54页 |
第5章 旅游景区低碳发展案例研究 | 第54-66页 |
·江心洲基本情况简介 | 第54-55页 |
·江心洲旅游景区低碳发展现状评价 | 第55-62页 |
·江心洲旅游活动低碳发展现状评价 | 第55-60页 |
·江心洲经营管理低碳发展现状评价 | 第60页 |
·江心洲环境影响低碳发展现状评价 | 第60-62页 |
·江心洲低碳旅游发展具体措施 | 第62-66页 |
·制定科学合理规划,创造生态效益 | 第62页 |
·完善低碳旅游法律,减少能源消耗 | 第62-63页 |
·加大政府宣传力度,推动低碳发展 | 第63页 |
·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建设低碳社会 | 第63-64页 |
·控制好生态承载量,促进长远发展 | 第64页 |
·低碳积分奖励游客,提高环保意识 | 第64页 |
·建立低碳旅游示范区,制定低碳标准 | 第64-66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66-69页 |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A | 第73-77页 |
附录B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