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实践意义 | 第9页 |
·理论意义 | 第9页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相关概念 | 第12-14页 |
·城市历史街区 | 第12-13页 |
·城市意象 | 第13页 |
·城市游憩意象 | 第13页 |
·城市游憩意象的运行 | 第13-14页 |
·国内外城市历史街区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国外城市历史街区研究进展 | 第14页 |
·国内城市历史街区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国内外城市意象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国外城市意象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国内城市意象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第3章 南京夫子庙历史街区游憩意象分析 | 第17-34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7页 |
·问卷设计与调查 | 第17-20页 |
·问卷设计 | 第17-18页 |
·问卷调查 | 第18页 |
·样本特征 | 第18-20页 |
·南京夫子庙历史街区的评价性游憩意象分析 | 第20-25页 |
·感知率的测量 | 第20页 |
·印象度与美誉度测量 | 第20-22页 |
·总体特征 | 第22-25页 |
·南京夫子庙历史街区的结构性游憩意象分析 | 第25-31页 |
·南京夫子庙历史街区游憩意象空间结构分析 | 第25-30页 |
·南京夫子庙历史街区游憩意象空间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30-31页 |
·南京夫子庙历史街区游憩意象形成过程的主体要素分析 | 第31-33页 |
·游憩意象形成的主体 | 第31-32页 |
·游憩意象形成的对象 | 第32页 |
·游憩意象形成的途径 | 第32-33页 |
·游憩意象形成的基质 | 第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城市历史街区游憩意象的影响因素 | 第34-38页 |
·游憩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和景区熟悉度 | 第34页 |
·游憩景点的历史意义和可游性 | 第34-35页 |
·游憩意象形成途径的可获取性 | 第35-36页 |
·游憩意象基质的间接作用 | 第36页 |
·其它影响因素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5章 城市历史街区游憩意象存在的问题及营造建议 | 第38-43页 |
·存在问题 | 第38页 |
·游憩者年龄的断层 | 第38页 |
·游憩景点意象的离散 | 第38页 |
·游憩意象形成途径的单一 | 第38页 |
·游憩意象形成基质的低效 | 第38页 |
·营造建议 | 第38-43页 |
·重视青少年游客市场的开发 | 第40页 |
·实施游憩景点意象改善计划 | 第40-41页 |
·发挥多种营销渠道的潜力 | 第41页 |
·契合旅游策略的引导 | 第41-4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3-46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创新点 | 第44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44页 |
·研究展望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