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南京老城社区型共享街道空间建构与活力营造--以成贤街—碑亭巷—延龄巷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第—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车本位”思想导致街道迷失第10页
        1.1.2 “重返街道”思潮使得街道意义回归第10页
        1.1.3 街道政策转型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1 目的第11页
        1.2.2 意义第11-12页
    1.3 相关研究综述第12-17页
        1.3.1 街道空间研究的内涵与外延第12-13页
        1.3.2 街道空间环境建构与活力营造第13-15页
        1.3.3 共享街道理论研究综述第15-16页
        1.3.4 街道空间指标评价方法研究总结第16-17页
        1.3.5 研究综述小结第17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7-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页
        1.4.3 评价方法第18-19页
    1.5 技术路线第19-20页
2. 第二章 共享街道理论探究及实践第20-41页
    2.1 街道相关概念及共享街道理念第20-22页
        2.1.1 街道概念第20-21页
        2.1.2 社区型生活街道概念第21页
        2.1.3 共享街道理念第21-22页
    2.2 共享街道案例解读第22-34页
        2.2.1 新西兰奥克兰Elliott大街第22-28页
        2.2.2 伦敦的展览路第28-33页
        2.2.3 设计方法总结第33-34页
    2.3 共享性与街道活力的关系第34-35页
        2.3.1 街道活力的概念第34页
        2.3.2 街道活力构成要素第34页
        2.3.3 共享性对街道活力的促进关系第34-35页
    2.4 人群、时间、空间三维共享理论研究第35-40页
        2.4.1 人群共享与活动多样性第35-37页
        2.4.2 时间共享与变化多样性第37页
        2.4.3 空间共享与功能多样性第37-39页
        2.4.4 街道三维共享评价体系构建第39-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3. 第三章 南京社区型生活街道三维共享问题分析第41-94页
    3.1 街道概述第41-45页
        3.1.1 研究街道选择第41-42页
        3.1.2 方案范围第42页
        3.1.3 街道印象第42-45页
    3.2 基于SD语义分析法的人群使用感受分析第45-48页
        3.2.1 SD语义分析法数据采集方法第45-47页
        3.2.2 人群使用感受评价数据统计第47-48页
    3.3 使用人群——活动分析第48-57页
        3.3.1 使用人群类型第48-53页
        3.3.2 活动方式及数量第53-56页
        3.3.3 活力点的集聚活动第56-57页
    3.4 使用空间——功能分析第57-79页
        3.4.1 交通空间第57-63页
        3.4.2 功能空间第63-76页
        3.4.3 街道设施第76-79页
    3.5 使用时间——业态分析第79-86页
        3.5.1 历时业态活动第80-82页
        3.5.2 共时业态活动第82-84页
        3.5.3 室外活动第84页
        3.5.4 夜间照明时长第84-86页
    3.6 相关性分析及问题总结第86-93页
        3.6.1 相关性分析第86-88页
        3.6.2 问题总结第88-93页
    3.7 本章小结第93-94页
4. 第四章 基于三维共享街道理论的社区型生活街道空间建构与活力营造方法第94-110页
    4.1 从人群共享维度构建以人为本的街道空间第94-95页
        4.1.1 以人为本,满足街道各类人群的需求第94-95页
        4.1.2 步行优先,人车共享第95页
        4.1.3 设置停留和活动空间第95页
    4.2 从时间共享维度构建全时段活力的街道空间第95-96页
        4.2.1 历时共享,策划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街道活动第96页
        4.2.2 共时共享,策划同一时段的不同街道活动第96页
        4.2.3 保持明亮照明,策划功能活动延长照明时间第96页
    4.3 从空间共享维度构建绿色、安全、活力、共享的街道空间第96-109页
        4.3.1 交通空间共享第96-100页
        4.3.2 功能空间共享第100-105页
        4.3.3 街道设施共享第105-109页
    4.4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5. 第五章 社区型生活街道空间建构与活力营造探索第110-118页
    5.1 设计概况第110-111页
        5.1.1 区位条件第110页
        5.1.2 设计目标第110页
        5.1.3 现状问题评估——以成贤街A段、碑亭巷C、D段为例第110-111页
    5.2 街道局部改造设计第111-117页
        5.2.1 设计要素第111页
        5.2.2 街道A段改造设计第111-113页
        5.2.3 街道C段改造设计第113-115页
        5.2.4 街道D段改造设计第115-117页
    5.3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6.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18-120页
    6.1 研究成果第118页
    6.2 研究创新点第118-119页
        6.2.1 特定的研究对象与视角第119页
        6.2.2 探索人群、时间和空间共享的三维设计理念第119页
        6.2.3 实证社区型街道空间建构与活力营造的设计策略第119页
        6.2.4 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第119页
    6.3 思考与展望第119-120页
图目录第120-125页
表目录第125-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1页
附录1: 社区生活性街道活力问卷调查表第131-133页
附录2: 街道沿街功能类别及数量统计表第133-135页
作者简介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临汾市城市基层社区治理减负增效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于纳税人需求的基层纳税服务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