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船舶工程论文--船舶机械论文--船舶系统论文--船舶动力系统论文

柴燃联合动力传动系统冲击特性研究与仿真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第11-13页
    1.3 湿式摩擦离合器第13-18页
        1.3.1 摩擦离合器概述第13-15页
        1.3.2 湿式摩擦离合器工作特点第15-17页
        1.3.3 摩擦片的选择和分类第17-18页
    1.4 摩擦离合器接合冲击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5 摩擦离合器接合发热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1页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2章 CODAG切换过程模型建立及影响因素分析第23-41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CODAG切换过程评价指标第23-24页
        2.2.1 冲击度第23-24页
        2.2.2 滑磨功第24页
    2.3 CODAG切换过程模型建立第24-31页
        2.3.1 湿式摩擦离合器接合过程分析第24-25页
        2.3.2 湿式摩擦离合器接合过程动力学模型第25-27页
        2.3.3 CODAG切换过程动力学模型第27-30页
        2.3.4 动力学模型中的参数第30-31页
    2.4 CODAG切换过程仿真分析第31-40页
        2.4.1 CODAG切换过程Simulink仿真模型第31-35页
        2.4.2 终始压力对评价指标的影响第35-36页
        2.4.3 压力变化斜率对评价指标的影响第36-37页
        2.4.4 滞后时间对评价指标的影响第37-38页
        2.4.5 压力特性曲线对评价指标的影响第38-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3章 CODAG切换过程离合器摩擦片温度场分析第41-61页
    3.1 引言第41页
    3.2 传热学基础理论第41-44页
        3.2.1 三种热传递方式第41-42页
        3.2.2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第42-43页
        3.2.3 热载荷第43-44页
    3.3 离合器摩擦片传热学分析第44-46页
        3.3.1 离合器摩擦副物理模型的简化第44页
        3.3.2 离合器生热和散热过程第44-45页
        3.3.3 离合器摩擦片温度场的建立第45-46页
    3.4 离合器摩擦片温度场边界条件的确定第46-50页
        3.4.1 离合器摩擦副热流密度的计算第46-48页
        3.4.2 离合器摩擦副热流密度的分配第48-49页
        3.4.3 离合器摩擦片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第49-50页
    3.5 离合器摩擦片温度场仿真分析第50-59页
        3.5.1 离合器C2摩擦片温度场仿真分析第50-54页
        3.5.2 终始压力对离合器C2摩擦片温度场的影响第54-55页
        3.5.3 压力变化斜率对离合器C2摩擦片温度场的影响第55-56页
        3.5.4 滞后时间对离合器C2摩擦片温度场的影响第56-58页
        3.5.5 压力特性曲线对离合器C2摩擦片温度场的影响第58-59页
    3.6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4章 直线型最佳切换规律的确定第61-71页
    4.1 引言第61页
    4.2 目标函数的确定第61-62页
    4.3 基于仿真试验法的直线型最佳切换规律的确定第62-64页
        4.3.1 直线型最佳切换规律确定流程图第63-64页
        4.3.2 影响因素可行域的确定第64页
    4.4 仿真结果分析第64-70页
    4.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5章 CODAG冲击特性及系统扭振仿真研究第71-95页
    5.1 引言第71页
    5.2 CODAG冲击特性仿真模型的建立第71-77页
        5.2.1 CODAG关键部件的模型简化第71-74页
        5.2.2 冲击特性Adams/MATLAB联合仿真模型第74-75页
        5.2.3 模型主要参数的选取第75-77页
    5.3 仿真结果分析第77-81页
        5.3.1 两种模型的仿真结果对比分析第77-78页
        5.3.2 不同终始压力冲击度仿真结果第78-79页
        5.3.3 不同压力变化斜率冲击度仿真结果第79页
        5.3.4 不同滞后时间冲击度仿真结果第79-80页
        5.3.5 不同压力特性曲线冲击度仿真结果第80-81页
    5.4 CODAG系统扭振仿真模型的建立第81-84页
        5.4.1 轴系固有频率的计算第81-83页
        5.4.2 基于Adams的CODAG扭振仿真模型第83-84页
    5.5 仿真结果分析第84-94页
        5.5.1 不同运行模式下的系统固有频率第84-85页
        5.5.2 并车齿轮箱连接水力测功机轴段刚度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第85-87页
        5.5.3 柴油机连接双速离合器齿轮箱轴段刚度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第87-88页
        5.5.4 柴油机等效转动惯量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第88-90页
        5.5.5 阻尼减振器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第90-92页
        5.5.6 柔性连接对冲击特性的影响第92-94页
    5.6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结论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03-105页
致谢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底管道爬行式封堵器装置研究与力学分析
下一篇:基于科恩达效应的移动摄像头视野清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