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符号说明 | 第9-11页 |
综述 猪伪狂犬病的研究进展 | 第11-30页 |
1 伪狂犬病概述 | 第11-18页 |
1.1 病原 | 第11-12页 |
1.2 病毒理化性质 | 第12-13页 |
1.3 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13-14页 |
1.4 PRV主要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的功能研究 | 第14-18页 |
2 伪狂犬病疫苗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2.1 PRV传统疫苗 | 第18页 |
2.2 基因工程苗 | 第18-21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30页 |
第一章 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gE/gI双缺株及gE/gI/TK三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 第30-46页 |
1 材料 | 第30页 |
1.1 毒株、细胞、菌株及质粒 | 第30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2 方法 | 第30-38页 |
2.1 引物设计 | 第30-32页 |
2.2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的制备 | 第32页 |
2.3 PRV细胞毒的扩增 | 第32页 |
2.4 病毒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2.5 gE/gI转移载体的构建 | 第33-34页 |
2.6 gE/gI双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纯化 | 第34-36页 |
2.7 rPRV-gE~-/gI~-的PCR鉴定 | 第36-37页 |
2.8 TK基因转移载体的构建 | 第37页 |
2.9 gE/gI/TK三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纯化 | 第37-38页 |
3 结果 | 第38-42页 |
3.1 gE/gI转移载体的酶切鉴定 | 第38-39页 |
3.2 TK转移载体的酶切鉴定 | 第39页 |
3.3 PRV的同源重组和rPRV-gE~-/gI~--GFP的纯化 | 第39-40页 |
3.4 rPRV-gE~-/gI~--GFP报告基因的剔除 | 第40页 |
3.5 rPRV-gE~-/gI~-/TK~--GFP的获得和纯化 | 第40-41页 |
3.6 rPRV-gE~-gI~-TK~--GFP报告基因的剔除 | 第41页 |
3.7 双基因缺失株rPRV-gE~-/gI~-的PCR鉴定 | 第41页 |
3.8 三基因缺失株rPRV-gE~-/gI~-/TK的PCR鉴定 | 第41-42页 |
4 讨论 | 第42-44页 |
4.1 PRV DNA的提取 | 第42页 |
4.2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 | 第42页 |
4.3 缺失株的构建 | 第42-43页 |
4.4 转移载体与PRV基因组的共转染 | 第43页 |
4.5 利用Cre-loxp系统构建rPRV方法的比较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第二章 重组伪狂犬病毒的复制能力及免疫效力初步研究 | 第46-64页 |
1 材料 | 第46页 |
1.1 毒株及实验动物 | 第46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46页 |
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 第46页 |
2 方法 | 第46-51页 |
2.1 缺失株与亲本株的体外增殖特性 | 第46-47页 |
2.2 半数致死量(LD_(50))的测定 | 第47页 |
2.3 小鼠免疫与攻毒试验 | 第47-48页 |
2.4 试验小鼠免疫效果评价 | 第48-49页 |
2.5 rPRV-gE~-/gI~-/TK~-对猪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评价 | 第49-51页 |
2.6 统计分析 | 第51页 |
3 结果 | 第51-58页 |
3.1 病毒复能力曲线的测定 | 第51页 |
3.2 LD_(50)的测定 | 第51-52页 |
3.3 rPRV-gE~-/gI~-/TK~-对小鼠的免疫保护评价 | 第52-55页 |
3.4 rPRV-gE~-/gI~-/TK~-对猪的免疫保护评价 | 第55-58页 |
4 讨论 | 第58-61页 |
4.1 缺失株体外复制能力的分析 | 第58-59页 |
4.2 缺失株的毒力比较 | 第59页 |
4.3 免疫效果比较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全文小结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