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研究--以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汇源校区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 研究缘由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国家社会层面 | 第9-10页 |
(二)语文课程层面 | 第10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著作的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二)期刊和论文中的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四 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 第17-25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一)语文教材 | 第17页 |
(二)课后练习 | 第17-18页 |
(三)古诗词 | 第18-19页 |
二 新课标对古诗词课后练习的要求与建议 | 第19-22页 |
(一)对课后练习的要求与建议 | 第19-21页 |
(二)对古诗词课后练习的要求与建议 | 第21-22页 |
三 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对古诗词课后练习的启示 | 第22-25页 |
(一)教育目标分类认知过程维度简介 | 第22-23页 |
(二)对古诗词课后练习的启示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设计现状 | 第25-35页 |
一 古诗词课后练习数量统计 | 第25-28页 |
(一)课文的甄别与统计 | 第25-26页 |
(二)数量统计 | 第26-28页 |
二 类型分析 | 第28-31页 |
(一)类型的界定 | 第28-29页 |
(二)类型分析 | 第29-31页 |
三 设计之变化 | 第31-35页 |
第三章 使用现状 | 第35-53页 |
一 课内使用情况 | 第35-38页 |
(一)直接使用 | 第35-37页 |
(二)转化要求 | 第37-38页 |
二 使用问题探究 | 第38-53页 |
(一)总体认知 | 第39-45页 |
(二)具体情况 | 第45-53页 |
第四章 反思与建议 | 第53-59页 |
一 问题的反思 | 第53-54页 |
(一)功利性倾向明显 | 第53页 |
(二)学生兴趣度不高 | 第53-54页 |
二 相关的建议 | 第54-59页 |
(一)设计方面 | 第54-56页 |
(二)使用方面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一 《渡荆门送别》教学实录 | 第65-68页 |
附录二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 第68-71页 |
附录三 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后练习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 第71-74页 |
附录四 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后练习使用现状访谈大纲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件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