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航道工程论文--整治工程论文--整治建筑物论文

山区河流上下双丁坝回流区的水沙特性试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7页
        1.2.1 双丁坝间的水流流态第11-12页
        1.2.2 双丁坝的水位变化第12页
        1.2.3 丁坝回流区分区第12-14页
        1.2.4 回流尺度的研究第14-15页
        1.2.5 丁坝回流区的水流特性研究第15-16页
        1.2.6 水流挟沙力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7 丁坝流区的冲淤研究第17页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概化模型试验设计第19-26页
    2.1 水槽概化模型设计第19-23页
        2.1.1 模型设计依据第19-21页
        2.1.2 模型各项比尺的确定第21-23页
    2.2 清水定床试验第23-26页
        2.2.1 定床试验方案第23-25页
        2.2.2 定床试验观测内容第25-26页
第三章 双丁坝流速分布及流区划分第26-42页
    3.1 无丁坝流速沿纵向分布第26-27页
    3.2 双丁坝回流区流速分布第27-30页
        3.2.1 回流区流速平面分布形态第27-28页
        3.2.2 回流区横向流速分布形态第28-30页
    3.3 双丁坝下游附近流区划分及各流区水流特性研究第30-34页
        3.3.1 上丁坝下游附近回流区划分第31页
        3.3.2 下丁坝下游附近回流区划分第31-32页
        3.3.3 零流速线上横向流速分布第32-33页
        3.3.4 不同工况下的流区划分的变化第33-34页
    3.4 回流区纵向流速垂向分布第34-38页
        3.4.1 上丁坝回流区纵向流速垂向分布第34-36页
        3.4.2 下丁坝回流区纵向流速垂向分布第36-38页
    3.5 双丁坝回流区尺度理论分析第38-40页
        3.5.1 双丁坝的回流长度第38-40页
        3.5.2 双丁坝的回流宽度第40页
    3.6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四章 双丁坝回流区紊动特性研究第42-75页
    4.1 双丁坝下游各流区水流紊动速度分析第42-60页
        4.1.1 无丁坝时水流紊动速度变化分析第42-45页
        4.1.2 上丁坝下游附近各流区紊动速度分析第45-53页
        4.1.3 下丁坝下游附近各流区紊动速度分析第53-60页
    4.2 双丁坝各流区的水流紊动强度分布第60-66页
        4.2.1 无丁坝时均匀流的紊动强度分布第61-62页
        4.2.2 上丁坝下游各流区的水流紊动强度分布第62-64页
        4.2.3 下丁坝下游各流区的水流紊动强度分布第64-66页
    4.3 纵向紊动强度变化规律第66-71页
        4.3.1 纵向紊动强度沿横断面分布第66-69页
        4.3.2 各流区纵向紊动强度沿程分布第69-71页
    4.4 双丁坝下游各流区的水流紊动能的分布第71-73页
        4.4.1 上丁坝下游各流区的水流紊动能的分布第72-73页
        4.4.2 下丁坝下游各流区的水流紊动能的分布第73页
    4.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五章 双丁坝回流区挟沙能力第75-83页
    5.1 下丁坝回流各流区剪切应力τw(x)分析第75-77页
    5.2 水流紊动输沙能力公式推导第77-79页
    5.3 水流挟沙能力第79-80页
    5.4 下丁坝下游回流区的各流区挟沙能力变化分析第80-82页
    5.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83-86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83-84页
    6.2 问题与建议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89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9-90页
    一、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9页
    二、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9-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河高桩码头船舶作用的船—护舷—码头复合模型研究
下一篇:宽浅分汊河道航电枢纽布置及水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