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路径优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2-14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国外已有的研究 | 第13-14页 |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二、论文的创新点与重点难点 | 第16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问卷调查法 | 第16页 |
二、文献研究法 | 第16-17页 |
三、学科综合法 | 第17页 |
四、系统分析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大学生诚信教育路径的理论分析 | 第18-30页 |
第一节 概念解读 | 第18-22页 |
一、诚信 | 第18-20页 |
二、诚信教育 | 第20页 |
三、诚信教育路径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大学生诚信教育路径的要素剖析 | 第22-25页 |
一、教育者 | 第23-24页 |
二、受教育者 | 第24页 |
三、教育介体 | 第24-25页 |
四、环境和目标 | 第25页 |
第三节 大学生诚信教育路径的结构分析 | 第25-26页 |
一、内部结构模式 | 第25-26页 |
二、外部环境结构 | 第26页 |
三、内外结构关系 | 第26页 |
第四节 大学生诚信教育路径的动态运行 | 第26-30页 |
一、认知认同 | 第27页 |
二、情感认同 | 第27-28页 |
三、行为认同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大学生诚信教育路径面临的困境 | 第30-48页 |
第一节 教育路径各要素存在的问题 | 第30-43页 |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第30页 |
二、调查问卷的总体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三、教育路径各要素存在问题分析 | 第33-43页 |
(一)教育者的引导作用有待提高 | 第33-34页 |
(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有待增强 | 第34-40页 |
(三)教育介体资源挖掘不够 | 第40-42页 |
(四)教育环境错综复杂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教育路径结构的不合理表现 | 第43-48页 |
一、路径内部结构明显错层 | 第43-46页 |
二、路径环境之间协同不紧密 | 第46页 |
三、内外结构互动性有待提升 | 第46-48页 |
第三章 优化诚信教育路径的实施策略 | 第48-68页 |
第一节 借鉴古今中外的相关经验 | 第48-50页 |
一、中国传统诚信教育的现代承继 | 第48-49页 |
二、欧美主要国家诚信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 第49-50页 |
三、港澳地区诚信教育镜鉴 | 第50页 |
第二节 强化诚信教育队伍的建设 | 第50-55页 |
一、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理想人格 | 第51-52页 |
二、涵养道德情操,培育道德人格 | 第52-53页 |
三、积累扎实学识,提升慧识人格 | 第53-54页 |
四、注重言行示范,发挥榜样人格 | 第54-55页 |
第三节 引领大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 第55-58页 |
一、强化自主学习,坚定诚信认同 | 第55-56页 |
二、提升精神境界,增强情感认同 | 第56-57页 |
三、积极参加实践,强化行为认同 | 第57-58页 |
第四节 深入挖掘教育路径的介体资源 | 第58-61页 |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 第58-59页 |
二、完善组织建制对诚信教育的强化作用 | 第59-60页 |
三、积极促进各种校园活动的引领作用 | 第60页 |
四、有效利用网络教育的新阵地 | 第60-61页 |
第五节 努力营造良好的路径环境 | 第61-68页 |
一、不断优化社会环境 | 第61-63页 |
二、积极改善学校环境 | 第63-65页 |
三、合理改造家庭环境 | 第65-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附录一 大学生诚信教育调查问卷 | 第70-76页 |
附录二 访谈整理(部分) | 第76-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