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关于邻避冲突治理的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内关于邻避冲突治理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邻避冲突与协商民主理论剖析 | 第17-24页 |
2.1 邻避冲突概述 | 第17-19页 |
2.1.1 邻避冲突的含义 | 第17页 |
2.1.2 邻避冲突的特征与类型 | 第17-18页 |
2.1.3 邻避冲突发生的原因 | 第18-19页 |
2.2 协商民主的核心理论 | 第19-24页 |
2.2.1 协商民主的概念 | 第20页 |
2.2.2 协商民主的价值表现 | 第20-21页 |
2.2.3 协商民主的制度内涵 | 第21-24页 |
第3章 中国邻避冲突的现状及治理困境 | 第24-38页 |
3.1 中国邻避冲突的基本情况 | 第24-28页 |
3.1.1 中国邻避冲突发生的背景 | 第24-25页 |
3.1.2 中国邻避冲突的演进过程——以厦门PX项目冲突为例 | 第25-28页 |
3.2 协商民主视域下中国邻避冲突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3.2.1 精英式决策导致冲突的产生 | 第29页 |
3.2.2 民意表达渠道遇阻导致冲突爆发 | 第29-30页 |
3.2.3 事后协商不足造成巨大损失 | 第30-31页 |
3.3 协商民主视域下中国邻避冲突治理困境的原因 | 第31-33页 |
3.3.1 政府协商民主治理理念缺乏 | 第31页 |
3.3.2 协商主体双方协商意识不强 | 第31-32页 |
3.3.3 协商主体双方协商能力不足 | 第32-33页 |
3.3.4 风险沟通不足导致社会恐慌 | 第33页 |
3.4 协商民主治理中国邻避冲突具有可行性 | 第33-38页 |
3.4.1 中国民主政治价值取向偏好于协商民主 | 第34页 |
3.4.2 中国经济制度及政治环境有利于发展协商民主 | 第34-35页 |
3.4.3 协商主体各自利益诉求为邻避冲突治理提供了内在动力 | 第35页 |
3.4.4 中国基层民主实践为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 第35-36页 |
3.4.5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协商民主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 第36页 |
3.4.6 主体参与意识与能力的提升为协商民主建设增添助力 | 第36-38页 |
第4章 美国治理邻避冲突的经验与启示 | 第38-43页 |
4.1 美国治理邻避冲突的经验 | 第38-41页 |
4.1.1 公民参与模式 | 第38-39页 |
4.1.2 经济与生态补偿模式 | 第39-40页 |
4.1.3 志愿与竞争模式 | 第40-41页 |
4.2 协商民主视域下美国治理邻避冲突对中国的启示 | 第41-43页 |
4.2.1 大力促进公民参与 | 第41页 |
4.2.2 运行多主体协商模式 | 第41-42页 |
4.2.3 促进信息公开提升政府公信力 | 第42页 |
4.2.4 完善利益补偿机制 | 第42-43页 |
第5章 协商民主视域下中国邻避冲突的治理路径选择 | 第43-53页 |
5.1 构建协商民主治理政治环境 | 第43-46页 |
5.1.1 完善协商对话制度 | 第43-44页 |
5.1.2 转变政府治理理念 | 第44-45页 |
5.1.3 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 第45-46页 |
5.2 促进公民参与有序发展 | 第46-48页 |
5.2.1 强化公民协商意识与协商能力 | 第46-47页 |
5.2.2 注重公民精神培育 | 第47-48页 |
5.2.3 推进非政府组织发展 | 第48页 |
5.3 优化协商民主治理运行机制 | 第48-50页 |
5.3.1 构建平等机制 | 第49页 |
5.3.2 完善程序机制 | 第49-50页 |
5.3.3 强化共识机制 | 第50页 |
5.4 健全协商民主治理保障机制 | 第50-53页 |
5.4.1 完善风险沟通机制 | 第50-51页 |
5.4.2 完善利益补偿机制 | 第51页 |
5.4.3 促进协商民主治理制度化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