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5-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6页 |
1 雷公藤简介 | 第11-13页 |
1.1 雷公藤生物学特性 | 第11页 |
1.2 雷公藤的栽培 | 第11-13页 |
1.3 雷公藤的产品 | 第13页 |
2. 雷公藤的化学成分 | 第13-15页 |
2.1 倍半萜类 | 第13页 |
2.2 二萜类 | 第13页 |
2.3 三萜类 | 第13-14页 |
2.4 生物碱类成分 | 第14页 |
2.5 其他成分 | 第14-15页 |
3 雷公藤的药理及临床应用 | 第15-22页 |
3.1 抗肿瘤作用 | 第15-16页 |
3.2 抗炎作用 | 第16-19页 |
3.3 免疫调节作用 | 第19-20页 |
3.4 抗生育作用及其他 | 第20页 |
3.5 抑制血管生成 | 第20-21页 |
3.6 诱导细胞凋亡 | 第21页 |
3.7 抗排异作用 | 第21页 |
3.8 临床应用 | 第21-22页 |
3.9 雷公藤的其他使用功效 | 第22页 |
4 雷公藤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 | 第22-24页 |
5 中药材指纹图谱在雷公藤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雷公藤前处理、甲素及总碱的分析方法的确定 | 第26-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1.1 雷公藤叶片的前处理 | 第26页 |
1.2 主要试剂与规格 | 第26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26-27页 |
1.4 雷公藤样品处理 | 第27页 |
1.5 对照品贮备液的制备 | 第27页 |
1.6 雷公藤甲素的HPLC测定条件及含量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1.7 线性关系 | 第28页 |
1.8 稳定性试验 | 第28页 |
1.9 精密度试验 | 第28页 |
1.10 回收率试验 | 第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2.1 雷公藤叶片含水量测定方法 | 第29页 |
2.2 线性关系 | 第29页 |
2.3 稳定性实验 | 第29页 |
2.4 试验精密度测定 | 第29页 |
2.5 回收率试验测定结果 | 第29-30页 |
3 讨论 | 第30-32页 |
3.1 关于粗提物的处理及甲素的提取 | 第30页 |
3.2 关于总生物碱的提取方法 | 第30页 |
3.3 关于实验误差及方法可行性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生长年限、采收季节对雷公藤有效成分的影响 | 第32-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1.1 雷公藤叶片及根的采集与前处理 | 第32页 |
1.2 主要试剂与规格 | 第32-33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1.4 雷公藤甲素含量的测定 | 第33页 |
1.5 雷公藤总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2.1 不同生长年限雷公藤不同部位甲素的含量 | 第33-35页 |
2.2 不同生长年限雷公藤不同部位总生物碱的含量 | 第35-36页 |
2.3 不同采收时间雷公藤不同部位甲素的含量 | 第36页 |
2.4 不同采收时间雷公藤不同部位总生物碱的含量 | 第36-37页 |
3 讨论 | 第37-39页 |
3.1 不同生长年限雷公藤有效成分的积累规律 | 第37-38页 |
3.2 不同采收季节雷公藤有效成分的积累规律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雷公藤叶和根采收标准 | 第39-46页 |
1 采收标准对雷公藤生药质量的意义 | 第39-40页 |
1.1 品种对雷公藤生药质量的影响 | 第39页 |
1.2 不同产地对雷公藤生药质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1.3 采收部位对雷公藤生药质量的影响 | 第40页 |
1.4 生长年限对雷公藤生药质量的影响 | 第40页 |
1.5 采收期对雷公藤生药质量的影响 | 第40页 |
2 雷公藤叶和根采收标准的基本情况 | 第40-41页 |
2.1 雷公藤基地基本情况 | 第40-41页 |
3 雷公藤叶采收标准 | 第41-42页 |
3.1 生长年限选择 | 第41页 |
3.2 采收时期 | 第41页 |
3.3 采收方法 | 第41页 |
3.4 干燥方法及干燥程度 | 第41-42页 |
4 雷公藤根采收标准 | 第42页 |
4.1 生长年限选择 | 第42页 |
4.2 采收期 | 第42页 |
4.3 采收方法 | 第42页 |
4.4 加工方法 | 第42页 |
4.5 干燥方法 | 第42页 |
5 包装、运输 | 第42-43页 |
5.1 包装 | 第43页 |
5.2 运输 | 第43页 |
6 进、出库管理、储存保管 | 第43-44页 |
6.1 入库验收 | 第43-44页 |
6.2 储存保管 | 第44页 |
6.3 出库管理 | 第44页 |
7 安全管理 | 第44页 |
7.1 采收过程安全管理 | 第44页 |
7.2 运输过程安全管理 | 第44页 |
7.3 储存过程安全管理 | 第44页 |
8 讨论 | 第44-46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46页 |
2 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