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纳米技术的概述 | 第8页 |
1.2 纳米材料的应用及其发展 | 第8-9页 |
1.3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第9-12页 |
1.3.1 药物载体 | 第9-10页 |
1.3.2 基因治疗 | 第10-11页 |
1.3.3 生物成像 | 第11页 |
1.3.4 体外诊断 | 第11-12页 |
1.4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原理及表面修饰 | 第12-13页 |
1.4.1 反相微乳液法合成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 第12-13页 |
1.4.2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 | 第13页 |
1.5 SiO_2-P NPs的生物相容性评价体系构建 | 第13-14页 |
1.5.1 分子层次评价 | 第13页 |
1.5.2 细胞层次评价 | 第13-14页 |
1.5.3 血液相容性评价 | 第14页 |
1.6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6.1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SiO_2纳米粒子合成及其表面的磷酸化修饰 | 第15-22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5-17页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5-16页 |
2.2.2 SiO_2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表面的磷酸化修饰 | 第16-17页 |
2.2.3 磷酸化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1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17-21页 |
2.3.1 透射电镜分析 | 第17-18页 |
2.3.2 高分辨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分析 | 第18页 |
2.3.3 Zeta分析 | 第18-19页 |
2.3.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9-20页 |
2.3.5 核磁共振谱分析 | 第20-21页 |
2.4 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磷酸化SiO_2纳米粒子的血液相容性探讨 | 第22-29页 |
3.1 引言 | 第2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2-24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2-23页 |
3.2.2 SiO_2-P NPs体外凝血时间测定 | 第23页 |
3.2.3 血浆复钙时间测定 | 第23页 |
3.2.4 红细胞溶血率测定 | 第23-24页 |
3.2.5 材料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2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4-27页 |
3.3.1 体外凝血时间分析 | 第24-25页 |
3.3.2 血浆复钙时间分析 | 第25-26页 |
3.3.3 红细胞溶血率分析 | 第26-27页 |
3.3.4 材料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分析 | 第27页 |
3.4 小结 | 第27-29页 |
第4章 磷酸化SiO_2纳米粒子与血红蛋白相容性探讨 | 第29-39页 |
4.1 引言 | 第2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9-30页 |
4.2.2 纳米粒子与Hb的相互作用 | 第30-3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7页 |
4.3.1 透射电镜分析 | 第31页 |
4.3.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31-32页 |
4.3.3 荧光分析 | 第32-33页 |
4.3.4 圆二色光谱分析 | 第33-35页 |
4.3.5 电化学分析 | 第35-37页 |
4.4 小结 | 第37-39页 |
第5章 磷酸化SiO_2纳米粒子的细胞相容性探讨 | 第39-53页 |
5.1 引言 | 第3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39-43页 |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9-40页 |
5.2.2 SiO_2-PNPs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40-41页 |
5.2.3 SiO_2-P NPs对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影响 | 第41-42页 |
5.2.4 SiO_2-P NPs对动物细胞表面K~+迁移的影响 | 第42-4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1页 |
5.3.1 体外细胞毒性评价 | 第43-44页 |
5.3.2 膜片钳全细胞记录 | 第44-50页 |
5.3.3 循环伏安法对动物细胞表面K~+的测定 | 第50-51页 |
5.4 小结 | 第51-5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