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新型多核芳基Ru配合物的合成、性质、生物活性及其与碱基、DNA相互作用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目录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金属类药物的发展背景第9页
    1.2 铂类抗癌药物的研究背景及发展第9页
    1.3 金属有机抗癌化合物的研究背景及发展第9-10页
    1.4 Ru的金属有机抗癌化合物第10-17页
        1.4.1 Ru的金属有机抗癌化合物的作用机理第10页
        1.4.2 Ru~Ⅲ抗癌化合物第10-11页
        1.4.3 芳基Ru~Ⅱ抗癌化合物第11页
        1.4.4 芳基Ru~Ⅱ抗癌配合物的结构第11页
        1.4.5 芳基对芳基Ru~Ⅱ抗癌配合物的影响第11-12页
        1.4.6 配体对芳基Ru~Ⅱ抗癌配合物的影响第12-17页
            1.4.6.1 O,O-螯合配体配合物第12-13页
            1.4.6.2 含P-配体的Ru的配合物第13-14页
                1.4.6.2.1 Ru~Ⅱ的RAPTA配合物第13-14页
                1.4.6.2.2 其它含P-配位的芳基Ru~Ⅱ的配合物第14页
            1.4.6.3 含N配体配合物第14-17页
                1.4.6.3.1 含N单齿配体配合物第14-15页
                1.4.6.3.2 N,N-螯合配体配合物第15-17页
            1.4.6.4 其它配体配合物第17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7-19页
第二章 六种新型含柔性多齿配体芳基Ru~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质研究第19-36页
    引言第19-21页
    2.1 实验部分第21-24页
        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1页
        2.1.2 芳基Ru~Ⅱ配合物的合成第21-24页
            2.1.2.1 [Ru(C_(10)H_(14))Cl]_2(C_(17)H_(20)N_4)_2Cl_2(1)的合成第21-22页
            2.1.2.2 [Ru(C_(10)H_(14))Cl]_2(C_(17)H_(20)N_4)_2(CF_3SO_3)_2(2)的合成第22页
            2.1.2.3 [Ru(C_(10)H_(14))Cl]_2(C_(18)H_(22)N_4)_2(CF_3SO_3)_2(3)的合成第22-23页
            2.1.2.4 [Ru(C_(10)H_(14))Cl]_2(C_(15)H_(18)N_6)_2(CF_3SO_3)_2(4)的合成第23页
            2.1.2.5 [Ru(C_(10)H_(14))Cl]_2(C_(16)H_(20)N_6)_2(CF_3SO_3)_2(5)的合成第23页
            2.1.2.6 [Ru(C_(10)H_(14))Cl]_2(C_(18)H_(21)N_9)_2(CF_3SO_3)_2(6)的合成第23-24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24-34页
        2.2.1 配合物1和2的晶体结构第24-30页
            2.2.1.1 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第24-26页
            2.2.1.2 配合物2的晶体结构第26-30页
        2.2.2 配合物1-6的电化学性质第30-34页
    2.3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 六种新型双核芳基Ru~Ⅱ配合物的水解反应、抗癌活性以及其与碱基、DNA的相互作用第36-70页
    引言第36页
    3.1 实验部分第36-38页
        3.1.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36-37页
        3.1.2 实验方案第37-38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8-68页
        3.2.1 配合物的水解反应第38-50页
            3.2.1.1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检测配合物1-6的水解第38-44页
            3.2.1.2 利用~1H NMR检测配合物1和2的水解第44-48页
            3.2.1.3 利用ESI-MS检测配合物1和2的水解反应第48-50页
        3.2.2 配合物与碱基作用第50-62页
            3.2.2.1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检测配合物1-6与鸟嘌呤(G)的作用第50-55页
            3.2.2.2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检测配合物1和2与9-乙基鸟嘌呤(9-EtG)的作用第55-56页
            3.2.2.3 利用~1H NMR检测配合物1和2与9-EtG的作用第56-60页
            3.2.2.4 利用ESI-MS检测配合物1和2与9-EtG的作用第60-62页
        3.2.3 配合物1和2与小牛胸腺DNA(ct-DNA)作用第62-65页
            3.2.3.1 利用圆二色谱(CD)检测配合物1和2与ct-DNA作用第62-64页
            3.2.3.2 利用紫外光谱(UV)检测配合物1和2与ct-DNA作用第64-65页
        3.2.4 配合物1-6的细胞活性第65-68页
    3.3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四章 结论第70-72页
附录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3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83-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磷铵—聚氨酯纳米微球表面修饰聚氨酯血液相容性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磷酸化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