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4-32页 |
1.1 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概述 | 第14-18页 |
1.1.1 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的意义 | 第14-15页 |
1.1.2 滚动轴承故障诊断原理 | 第15-18页 |
1.2 课题的提出 | 第18-27页 |
1.2.1 齿轮噪源的干扰 | 第18-20页 |
1.2.2 变转速运行模式的影响 | 第20-25页 |
1.2.3 变转速工作模式影响的抵消 | 第25页 |
1.2.4 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的实现 | 第25-26页 |
1.2.5 课题的提出 | 第26-27页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7-29页 |
1.3.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3.2 课题的工程及学术意义 | 第28-29页 |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29-32页 |
2 变转速齿轮噪源干扰去除研究 | 第32-62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ANC算法概述及局限性 | 第32-37页 |
2.2.1 自适应滤波器原理 | 第32-34页 |
2.2.2 ANC算法在齿轮噪源消除上的应用 | 第34-35页 |
2.2.3 基于自适应噪声消除技术的齿轮噪源消除算法的局限性 | 第35-37页 |
2.3 基于瞬时峰值啮合倍频趋势线的变转速齿轮噪源消除 | 第37-44页 |
2.3.1 基于瞬时峰值啮合倍频趋势线的参考信号构造算法 | 第38-40页 |
2.3.2 变转速运行模式下自适应滤波算法核心参数的选取 | 第40-44页 |
2.3.3 变转速齿轮噪源消除算法流程 | 第44页 |
2.4 仿真验证 | 第44-52页 |
2.4.1 变转速运行模式下的仿真模型建立 | 第45-47页 |
2.4.2 基于仿真模型的齿轮噪源去除算法验证 | 第47-52页 |
2.5 实验验证 | 第52-59页 |
2.5.1 实验装置介绍 | 第52-53页 |
2.5.2 基于实测数据的齿轮噪源去除算法验证 | 第53-5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3 滚动轴承等效转频的构造与提取 | 第62-82页 |
3.1 引言 | 第62页 |
3.2 等效转频趋势线的构造 | 第62-65页 |
3.2.1 等效转频趋势线应具备的特性 | 第62-64页 |
3.2.2 瞬时故障特征趋势线概念的提出 | 第64-65页 |
3.3 瞬时故障特征频率趋势线的提取 | 第65-70页 |
3.3.1 基于谱峭度快速算法及STFT的包络时频谱获取 | 第65-68页 |
3.3.2 基于幅值累加的瞬时故障特征频率趋势线提取 | 第68-70页 |
3.4 算法验证 | 第70-79页 |
3.4.1 仿真验证 | 第70-74页 |
3.4.2 实际信号验证 | 第74-7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4 变转速运行模式影响的抵消算法 | 第82-106页 |
4.1 序言 | 第82页 |
4.2 基于时频分布的阶比跟踪算法概述 | 第82-83页 |
4.3 变转速工作模式下故障冲击波形峰值时间的分布特性 | 第83-89页 |
4.3.1 基于传统冲击响应计算模型的理论推导 | 第84-88页 |
4.3.2 实验数据验证 | 第88-89页 |
4.4 包络畸变现象的产生机理及其对轴承故障诊断的影响 | 第89-94页 |
4.4.1 包络畸变的产生机理 | 第90-92页 |
4.4.2 包络畸变现象对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的影响 | 第92-94页 |
4.5 基于分段拟合与包络畸变补偿的故障相角域重采样算法 | 第94-99页 |
4.5.1 包络畸变的补偿值的确定 | 第94-96页 |
4.5.2 核心参数的确定 | 第96-98页 |
4.5.3 重采样算法流程 | 第98-99页 |
4.6 算法验证 | 第99-103页 |
4.6.1 仿真信号验证 | 第99-100页 |
4.6.2 实测信号验证 | 第100-10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3-106页 |
5 基于故障特征阶比模板的轴承故障诊断 | 第106-118页 |
5.1 序言 | 第106页 |
5.2 基于故障特征阶比谱的轴承故障诊断原理 | 第106-108页 |
5.3 基于故障特征阶比模板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 第108-117页 |
5.3.1 齿轮转频阶比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5.3.2 基于转频阶比边带的故障特征阶比模板构造 | 第110-111页 |
5.3.3 算法验证 | 第111-117页 |
5.4 全文算法流程总结 | 第11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6 结论 | 第118-12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18-120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0页 |
附录A | 第130-13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4-13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