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39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光信号处理技术概况 | 第14-18页 |
1.2.1 码型转换 | 第14-15页 |
1.2.2 光逻辑门 | 第15页 |
1.2.3 全光波长转换 | 第15-16页 |
1.2.4 光学计算 | 第16页 |
1.2.5 微波光子领域的光信号处理 | 第16-18页 |
1.3 本文所涉及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1.3.1 光时域微分器 | 第19-21页 |
1.3.2 光载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单边带调制 | 第21-23页 |
1.3.3 超宽带信号光学生成 | 第23-25页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9页 |
2 双芯光纤耦合模式理论 | 第39-57页 |
2.1 引言 | 第39-40页 |
2.2 一般形式的耦合模方程 | 第40-44页 |
2.3 双芯光纤耦合模方程 | 第44-45页 |
2.4 双芯光纤耦合特性分析 | 第45-52页 |
2.5 双芯光纤传输谱实验测量 | 第52-5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3 基于双芯光纤的光时域微分器研究 | 第57-91页 |
3.1 引言 | 第57-58页 |
3.2 光时域微分数学理论 | 第58-62页 |
3.2.1 一阶光时域微分器 | 第58-59页 |
3.2.2 二阶光时域微分器 | 第59-60页 |
3.2.3 光时域微分器的3dB带宽 | 第60-62页 |
3.3 基于双芯光纤的一阶光时域微分器 | 第62-70页 |
3.3.1 一阶光时域微分器的传输谱 | 第62-66页 |
3.3.2 高斯光脉冲的一阶时域微分结果 | 第66-68页 |
3.3.3 一阶光时域微分器性能分析 | 第68-70页 |
3.4 基于双芯光纤的高阶光时域微分器 | 第70-77页 |
3.4.1 高阶光时域微分器的传输谱 | 第70-73页 |
3.4.2 高斯光脉冲的二阶和三阶时域微分结果 | 第73-74页 |
3.4.3 高阶光时域微分器性能分析 | 第74-77页 |
3.5 基于双芯光纤的波分复用系统光时域微分器 | 第77-83页 |
3.5.1 波分复用系统光时域微分器的传输谱 | 第77-81页 |
3.5.2 高斯光脉冲的多通道时域微分结果 | 第81-82页 |
3.5.3 波分复用系统光时域微分器性能分析 | 第82-83页 |
3.6 基于双芯光纤光时域微分器的WDM系统光信号相位重构 | 第83-87页 |
3.6.1 实现原理 | 第84-85页 |
3.6.2 结果与讨论 | 第85-8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4 光载无线通信系统单边带调制方案研究 | 第91-117页 |
4.1 引言 | 第91-92页 |
4.2 基于双芯光纤的多波长RoF系统单边带调制 | 第92-101页 |
4.2.1 实现原理 | 第92-96页 |
4.2.2 调制指数、幅度加权系数对OCSR及SSR的影响 | 第96-97页 |
4.2.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1页 |
4.3 基于长周期光纤光栅的RoF系统单边带调制 | 第101-106页 |
4.3.1 实现原理 | 第101-103页 |
4.3.2 LPFG的实验制作及透射谱 | 第103-104页 |
4.3.3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06页 |
4.4 基于长周期光纤光栅光载边比可调的RoF系统单边带调制 | 第106-112页 |
4.4.1 实现原理 | 第106-108页 |
4.4.2 相关参数对OCSR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4.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9-11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7页 |
5 超宽带脉冲光学生成方案研究 | 第117-137页 |
5.1 引言 | 第117-118页 |
5.2 基于双芯光纤的多通道UWB脉冲生成及调制方案研究 | 第118-127页 |
5.2.1 实现原理 | 第118-123页 |
5.2.2 芯光纤光鉴频器的传输谱 | 第123-124页 |
5.2.3 正负极性高斯monocycle脉冲的产生 | 第124-126页 |
5.2.4 UWB脉冲的OOK、PPM、BPSK调制 | 第126-127页 |
5.3 基于并联MZM的波形构造UWB脉冲生成方案研究 | 第127-133页 |
5.3.1 实现原理 | 第128-129页 |
5.3.2 结果与讨论 | 第129-13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37-141页 |
6.1 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7-139页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139-141页 |
附录A | 第141-14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5-15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