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5-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3-36页 |
1.1 花生条纹病毒病的发生现状 | 第14-18页 |
1.1.1 PStV的分布与危害 | 第14-15页 |
1.1.2 PStV症状与传播方式 | 第15-18页 |
1.2 PStV的病原与特征 | 第18-21页 |
1.2.1 PSt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18-19页 |
1.2.2 PStV编码的部分蛋白功能 | 第19-21页 |
1.3 植物抗性基因 | 第21-22页 |
1.4 翻译起始因子eIF4E的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1.4.1 eIF4E的生物学功能 | 第22-24页 |
1.4.2 隐性抗性基因eIF4E和eIF(iso)4E的克隆 | 第24-25页 |
1.4.3 翻译起始因子在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作用 | 第25页 |
1.4.4 翻译起始因子在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 第25-27页 |
1.5 本论文涉及的关键技术 | 第27-34页 |
1.5.1 酵母双杂交技术 | 第27-29页 |
1.5.2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 | 第29-31页 |
1.5.3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 | 第31-34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4-36页 |
2 PStV中国莱西分离物全长基因组的克隆 | 第36-48页 |
本章内容摘要 | 第36页 |
本章实验流程 | 第36-37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37-42页 |
2.1.1 材料 | 第37-38页 |
2.1.2 方法 | 第38-4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46-48页 |
3 花生中eIF4E和eIF(iso)4E的克隆、定位及表达特征分析 | 第48-78页 |
本章内容摘要 | 第48页 |
本章实验流程 | 第48-49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49-59页 |
3.1.1 材料 | 第49-52页 |
3.1.2 方法 | 第52-5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9-75页 |
3.2.1 RNA提取检测 | 第59-60页 |
3.2.2 eIF4E基因的克隆 | 第60-61页 |
3.2.3 eIF(iso)4E基因的克隆 | 第61-62页 |
3.2.4 eIF4E和eIF(iso)4E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62-69页 |
3.2.5 入门载体的构建 | 第69-70页 |
3.2.6 重组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0-71页 |
3.2.7 PeaeIF4E与PeaeIF(iso)4E两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71-72页 |
3.2.8 PeaeIF4E与PeaeIF(iso)4E两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特征分析 | 第72-75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75-78页 |
4 PStV两个蛋白与eIF4E和eIF(iso)4E的互作研究 | 第78-103页 |
本章内容摘要 | 第78页 |
本章实验流程 | 第78-79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79-89页 |
4.1.1 材料 | 第79-82页 |
4.1.2 方法 | 第82-8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89-99页 |
4.2.1 目标基因的扩增 | 第89-90页 |
4.2.2 重组克隆载体的鉴定 | 第90-92页 |
4.2.3 重组质粒对细胞的毒性和自激活活性检测 | 第92页 |
4.2.4 酵母双杂交检测蛋白互作 | 第92-94页 |
4.2.5 入门载体的构建 | 第94-95页 |
4.2.6 PStV中VPg和HC-pro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95-96页 |
4.2.7 BiFC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6-97页 |
4.2.8 双分子荧光互补检测蛋白互作 | 第97-99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99-103页 |
5 沉默花生eIF4E与elF(iso)4E基因对PStV侵染复制的影响 | 第103-117页 |
本章内容摘要 | 第103页 |
本章实验流程 | 第103-104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104-109页 |
5.1.1 材料 | 第104-105页 |
5.1.2 方法 | 第105-10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109-115页 |
5.2.1 VIGS载体的构建 | 第109-110页 |
5.2.2 沉默植株中靶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 第110-112页 |
5.2.3 PStV接种沉默植株 | 第112-113页 |
5.2.4 各处理花生中PStV病毒积累量 | 第113-115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115-11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附录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