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绪论 | 第12-38页 |
1 超分子化学 | 第12-13页 |
2 环糊精化学 | 第13-20页 |
2.1 环糊精的结构及其性质 | 第13-14页 |
2.2 环糊精的衍生化 | 第14-19页 |
2.2.1 单取代环糊精衍生物的合成 | 第14-17页 |
2.2.2 多取代环糊精衍生物的合成 | 第17-19页 |
2.3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主客体识别及组装 | 第19-20页 |
3 点击化学简介 | 第20-23页 |
3.1 点击化学概述 | 第20-23页 |
3.2 点击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 第23页 |
4 基于“点击化学”的环糊精衍生物的合成 | 第23-28页 |
5 超分子盘状液晶 | 第28-35页 |
5.1 盘状液晶简介 | 第28-30页 |
5.2 含苯并菲介晶单元的超分子盘状液晶衍生物 | 第30-35页 |
6 本论文的选题思想及研究内容 | 第35-38页 |
第一章 基于“点击化学”的新型环糊精-苯并菲二聚体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介晶性 | 第38-50页 |
1.1 前言 | 第38-40页 |
1.2 实验部分 | 第40-43页 |
1.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0-41页 |
1.2.1.1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1.2.1.2 实验试剂 | 第40-41页 |
1.2.2 合成步骤 | 第41-43页 |
1.2.2.1 化合物1(6-OTs-β-CD)的合成 | 第41页 |
1.2.2.2 化合物2(6-N_3-β-CD)的合成 | 第41页 |
1.2.2.3 化合物3(2-羟基-3,6,7,10,11-五戊氧基苯并菲)的合成 | 第41页 |
1.2.2.4 化合物4(C_(18)H_6(OC_5H_(12))(OCH_2C≡CH))的合成 | 第41-42页 |
1.2.2.5 化合物5的合成 | 第42页 |
1.2.2.6 目标化合物6a的合成 | 第42-43页 |
1.2.2.7 目标化合物6b的合成 | 第43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43-49页 |
1.3.1 目标产物的合成路线设计 | 第43-44页 |
1.3.2 目标化合物5、6a和6b的结构表征 | 第44-45页 |
1.3.3 目标化合物5、6a和6b的液晶性能表征 | 第45-49页 |
1.4 结论 | 第49-50页 |
第二章 基于“点击化学”的新型环糊精席夫碱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50-72页 |
2.1 前言 | 第50-5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2-56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2-53页 |
2.2.1.1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2.2.1.2 实验试剂 | 第52-53页 |
2.2.2 合成步骤 | 第53-55页 |
2.2.2.1 化合物1(6-OTs-β-CD)和2(6-N_3-β-CD)的合成 | 第53页 |
2.2.2.2 化合物7和8的合成 | 第53页 |
2.2.2.3 化合物9的合成 | 第53-54页 |
2.2.2.4 化合物10a和10b的合成 | 第54页 |
2.2.2.5 化合物10c的合成 | 第54-55页 |
2.2.3 性能研究 | 第55-56页 |
2.2.3.1 包合物的紫外光谱 | 第55-56页 |
2.2.3.2 包合物的荧光光谱 | 第56页 |
2.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56-70页 |
2.3.1 新型环糊精希夫碱基衍生物10a、10b和10c的设计与合成 | 第56-57页 |
2.3.2 新型环糊精衍生物9、10a、10b和10c的结构表征 | 第57-58页 |
2.3.3 目标化合物10a、10b和10c对有机染料分子的包合配位性能 | 第58-70页 |
2.3.3.1 紫外光谱法研究包合配位性能 | 第58-65页 |
2.3.3.2 荧光光谱法研究包合性能 | 第65-70页 |
2.4 结论 | 第70-72页 |
第三章 基于“点击反应”的新型环糊精富勒烯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72-92页 |
3.1 前言 | 第72-7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4-78页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74-75页 |
3.2.1.1 实验仪器 | 第74页 |
3.2.1.2 实验试剂 | 第74-75页 |
3.2.2 合成步骤 | 第75-77页 |
3.2.2.1 化合物1(6-OTs-β-CD)和2(6-N_3-β-CD)的合成 | 第75页 |
3.2.2.2 化合物7和11的合成 | 第75页 |
2.2.2.3 化合物12和13的合成 | 第75-76页 |
2.2.2.4 化合物14a和14b的合成 | 第76-77页 |
3.2.3 性能研究 | 第77-78页 |
3.2.3.1 包合物的紫外光谱 | 第77页 |
3.2.3.2 包合物的荧光光谱 | 第77-78页 |
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78-91页 |
3.3.1 含富勒烯基的新型环糊精衍生物14a和14b的设计与合成 | 第78页 |
3.3.2 目标化合物14a和14b的结构表征 | 第78-82页 |
3.3.3 目标化合物14a和14b对有机染料分子的包合配位性能 | 第82-91页 |
3.3.3.1 紫外光谱法研究包合配位性能 | 第82-87页 |
3.3.3.2 荧光光谱法研究包合配位性能 | 第87-91页 |
3.4 本章结论 | 第91-92页 |
第四章 基于“点击化学”的新型环糊精醛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表征 | 第92-102页 |
4.1 前言 | 第92-9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4-96页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94页 |
4.2.1.1 实验仪器 | 第94页 |
4.2.1.2 验试剂 | 第94页 |
4.2.2 合成步骤 | 第94-96页 |
4.2.2.1 化合物1(6-OTs-β-CD)和2(6-N_3-β-CD)的合成 | 第94-95页 |
4.2.2.2 化合物7、11和15的合成 | 第95页 |
4.2.2.3 化合物9、9a和9b的合成 | 第95-96页 |
4.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96-101页 |
4.3.1 新型环糊精醛基衍生物9、9a和9b的设计与合成 | 第96-97页 |
4.3.2 新型环糊精醛基衍生物9、9a和9b的结构表征 | 第97-101页 |
4.4 结论 | 第101-10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2-106页 |
附录 | 第10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
个人简历 | 第136-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