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 问题的引入 | 第9页 |
二、 目前各类学术现状 | 第9-12页 |
第一章 专家辅助人制度存在的正当性及其困境 | 第12-17页 |
一、 建立专家辅助人制度是司法实践的现实需求 | 第12页 |
(一) 专家辅助人制度可以弥补司法鉴定的漏洞 | 第12页 |
(二) 专家辅助人制度是世贸规则对司法工作的必然要求 | 第12页 |
二、 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设立是适应现代司法理念的要求 | 第12-14页 |
(一) 专家辅助人制度可以提高审判效率 | 第12-13页 |
(二) 专家辅助人制度可以引入当事人主义因素 | 第13-14页 |
三、 专家辅助人制度应有的价值 | 第14-15页 |
(一) 专家辅助人制度可以维护法院的认证权 | 第14页 |
(二) 专家辅助人制度可以提高法官及鉴定人素质 | 第14-15页 |
四、 专家辅助人制度相关问题评析 | 第15-17页 |
(一) 缺乏相应的文化传统 | 第15-16页 |
(二) 虚假的专家辅助人意见 | 第16页 |
(三) 聘请专家辅助人受当事人财力制约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专家辅助人的界定 | 第17-24页 |
一、 专家辅助人的概念 | 第17-19页 |
(一) 相关称谓的辨析 | 第17-18页 |
(二) 专家辅助人的概念 | 第18页 |
(三) 法庭专家辅助人出庭的法律依据 | 第18-19页 |
(四) 专家辅助人意见的法律属性 | 第19页 |
二、 专家辅助人的性质 | 第19-20页 |
(一) 中立性 | 第20页 |
(二) 倾向性 | 第20页 |
三、 专家辅助人的地位 | 第20-24页 |
(一) 与鉴定人的关系 | 第21页 |
(二) 与证人的关系 | 第21-22页 |
(三) 与代理人的关系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民事诉讼中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 第24-35页 |
一、 在“鉴定人+专家辅助人”制度中,专家辅助人和鉴定人的位置 | 第24-25页 |
(一) 鉴定人处于核心地位 | 第24页 |
(二) 专家辅助人的辅助地位 | 第24-25页 |
二、 扩大专家辅助人的职能 | 第25-28页 |
(一) 专家辅助人作为“准鉴定人” | 第26-27页 |
(二) 专家辅助人作为“辅助人” | 第27-28页 |
三、 专家辅助人的任职条件 | 第28-29页 |
(一) 明确专家辅助人的任职条件 | 第28-29页 |
(二) 明确专家辅助人的资格审查方式和程序 | 第29页 |
四、 规范专家辅助人参与民事诉讼的程序 | 第29-31页 |
(一) 专家辅助人加入诉讼的时间点 | 第29页 |
(二) 以不同身份出庭时专家辅助人的责任 | 第29-30页 |
(三) 专家辅助人出庭的具体方式 | 第30-31页 |
(四) 专家辅助人的权利和义务 | 第31页 |
五、 专家辅助人意见的审查与判断 | 第31-32页 |
六、 专家辅助人的管理 | 第32-34页 |
七、 建立完善特邀科学技术咨询专家制度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