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对黑碳中吸附态苯酚的脱附及微生物降解的影响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黑碳及苯酚概况 | 第12-13页 |
1.3 黑碳对有机物的吸附机理及研究 | 第13-16页 |
1.3.1 吸附机理及模型 | 第13-14页 |
1.3.2 黑碳对有机物的吸附研究 | 第14-16页 |
1.4 有机物脱附机理及研究 | 第16-18页 |
1.4.1 脱附机理 | 第16-18页 |
1.4.2 脱附模型发展 | 第18页 |
1.5 吸附态有机物微生物降解机理及研究 | 第18-22页 |
1.5.1 生物有效性的定义 | 第18-19页 |
1.5.2 生物有效性的定量 | 第19-20页 |
1.5.3 吸附态有机物的微生物降解模型及机理 | 第20-21页 |
1.5.4 苯酚的微生物降解途径 | 第21-22页 |
1.6 老化对吸附态污染物的脱附及微生物降解影响 | 第22-25页 |
1.6.1 老化对吸附/脱附的影响 | 第22-24页 |
1.6.2 老化对微生物降解的影响 | 第24-25页 |
1.7 本文意义及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黑碳理化性质表征 | 第26-32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6-28页 |
2.2.1 黑碳的制备 | 第26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2.2.3 仪器仪器 | 第27-28页 |
2.3 实验过程 | 第28-29页 |
2.3.1 元素分析 | 第28页 |
2.3.2 BET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测定 | 第28页 |
2.3.3 表面官能团滴定 | 第28-29页 |
2.3.4 傅里叶红外-拉曼光谱(FTIR)研究 | 第29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9-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苯酚在黑碳上的吸附行为 | 第32-37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2-33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2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3.3 实验过程 | 第33-34页 |
3.3.1 溶液的配置 | 第33页 |
3.3.2 批量平衡吸附实验 | 第33-34页 |
3.4 老化条件下黑碳对苯酚的吸附 | 第34-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苯酚在黑碳上的脱附行为 | 第37-44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7-38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37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4.3 连续稀释脱附实验 | 第38-39页 |
4.4 脱附及回收率实验 | 第39页 |
4.5 老化条件下吸附态苯酚的脱附及连续稀释脱附 | 第39-40页 |
4.6 结果与讨论 | 第40-4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苯酚在黑碳上的微生物降解 | 第44-54页 |
5.1 引言 | 第44页 |
5.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4-45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44-45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5.3 实验过程 | 第45-47页 |
5.3.1 细菌的培养及增殖 | 第45-46页 |
5.3.2 细菌的平板计数 | 第46-47页 |
5.3.3 苯酚的液相微生物降解实验 | 第47页 |
5.3.4 吸附态苯酚的微生物降解实验 | 第47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47-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