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语及英文对照 | 第7-11页 |
1 前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1.1.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展概况 | 第11页 |
1.1.2 水稻组织培养技术和利用概况 | 第11-12页 |
1.1.3 影响水稻体细胞组织培养的因素 | 第12-13页 |
1.1.4 水稻遗传转化技术 | 第13-16页 |
1.2 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7-21页 |
2.1.1 供试水稻材料 | 第17页 |
2.1.2 菌株 | 第17页 |
2.1.3 载体 | 第17-18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2.1.5 主要试剂 | 第19-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30页 |
2.2.1 基因组DNA的微量提取 | 第21-22页 |
2.2.2 水稻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2页 |
2.2.3 水稻组织总RNA的抽提 | 第22页 |
2.2.4 反转录PCR | 第22-23页 |
2.2.5 实时定量PCR分析 | 第23-24页 |
2.2.6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7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25-27页 |
2.2.8 pYLCRISPR/Cas9敲除植株突变类型分析 | 第27-28页 |
2.2.9 Western Blot | 第28-30页 |
2.2.10 卡方检验 | 第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58页 |
3.1 T-DNA插入突变体的相关研究 | 第30-36页 |
3.1.1 水稻胚性愈伤分化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0-31页 |
3.1.2 基因TFT12和基因TFT14的时空表达分析 | 第31-32页 |
3.1.3 粳籼稻中TFT12和TFT14基因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32页 |
3.1.4 T-DNA纯合突变体材料的筛选与鉴定 | 第32-34页 |
3.1.5 T-DNA插入纯合突变体材料愈伤分化观察 | 第34-35页 |
3.1.6 TFT12和TFT14基因功能互补载体、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5-36页 |
3.2 其他水稻胚性愈伤分化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36-58页 |
3.2.1 其他水稻胚性愈伤分化候选基因的的确定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6-38页 |
3.2.2 EMP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38-39页 |
3.2.3 EMP基因的RNAi材料在雌二醇诱导条件下种胚中EMP基因表达分析 | 第39-41页 |
3.2.4 RNAi材料的胚性愈伤在雌二醇诱导条件下EMP表达分析 | 第41-42页 |
3.2.5 EMP蛋白在不同的植物品种中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42页 |
3.2.6 pYLCRISPR/Cas9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42-44页 |
3.2.7 pYLCRISPR/Cas9基因敲除载体启动子的替换 | 第44-45页 |
3.2.8 OsMADS45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45-46页 |
3.2.9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及抗性植株的再生 | 第46-48页 |
3.2.10 pYLCRISPR/Cas9基因敲除载体T_0代转化植株启动子种类分析 | 第48-52页 |
3.2.11 pYLCRISPR/Cas9基因敲除载体T_0代转化植株分析 | 第52-55页 |
3.2.12 转基因植株T_1代胚性愈伤中Cas9p和sgRNAs的表达情况 | 第55-57页 |
3.2.13 pYLCRISPR/Cas9PMADS45基因敲除载体T_1代转化植株分析 | 第57-58页 |
3.2.14 未突变的基因敲除载体转化植株对应的抗性愈伤组织及分化愈伤的检测 | 第58页 |
4 讨论 | 第58-61页 |
4.1 水稻胚性愈伤再生能力的相关研究及前景展望 | 第58-61页 |
4.1.1 水稻胚性愈伤再生能力的相关研究 | 第59-60页 |
4.1.2 水稻胚性愈伤再生能力的前景展望 | 第60-61页 |
4.2 CRISPR/Cas9技术在植物基因编辑中的应用 | 第61页 |
5 结论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附录 | 第70-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