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规划、勘测与设计论文--线路设计论文--交叉口及其设计论文

高速公路菱形立交关键部位交通量适应性与技术指标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2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2-15页
        1.1.1 菱形立交发展概况第12页
        1.1.2 菱形立交存在问题第12-14页
        1.1.3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9页
        1.2.1 菱形立交交通运行特性分析第15-19页
        1.2.2 菱形立交关键部位交通量适应性第19-23页
        1.2.3 菱形立交选型理论分析第23-26页
        1.2.4 菱形立交关键部位技术指标第26-28页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28-29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9-32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9-31页
        1.3.2 技术路线第31-32页
第二章 菱形立交关键部位交通运行特性分析第32-72页
    2.1 菱形立交关键部位定义第32-34页
        2.1.1 菱形立交的定义第32-33页
        2.1.2 菱形立交减速匝道定义第33-34页
        2.1.3 菱形立交关键部位定义第34页
    2.2 菱形立交减速匝道驾驶员特性第34-38页
        2.2.1 驾驶员视觉感知与心理特性第35-37页
        2.2.2 驾驶员的视觉及生心理学参数第37-38页
    2.3 基于驾驶员绩效理论的生、心理参数研究第38-47页
        2.3.1 试验介绍第39-41页
        2.3.2 测试人员第41-42页
        2.3.3 试验路段第42页
        2.3.4 初步试验的目的第42-43页
        2.3.5 驾驶员视觉及生、心理参数选择第43-46页
        2.3.6 正规试验数据采集第46-47页
    2.4 驾驶员生理参数近似熵数据处理与分析第47-51页
        2.4.1 近似熵与驾驶员生、心理特性关系第47-50页
        2.4.2 驾驶员瞳孔直径近似熵与心电信号近似熵相异性分析第50-51页
    2.5 菱形立交平面交叉交通特性第51-71页
        2.5.1 交叉口交通事故机理模型构建第51-58页
        2.5.2 交叉口交通流特性第58-70页
        2.5.3 平面交叉可接受间隙引起冲突的驾驶行为机理第70-71页
    2.6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三章 菱形立交多指标决策选型第72-94页
    3.1 菱形立交选型原则第72-73页
    3.2 菱形立交分类及影响因素第73-75页
        3.2.1 菱形立交分类第73-74页
        3.2.2 菱形立交设置影响因素第74-75页
    3.3 多指标决策理论第75-83页
        3.3.1 多指标决策理论第76-77页
        3.3.2 多指标决策模型第77-83页
    3.4 菱形立交选型多指标决策模型第83-87页
        3.4.1 模型框架第83-84页
        3.4.2 模型求解第84页
        3.4.3 基于约束条件的方案优选法第84-86页
        3.4.4 菱形立交多指标决策体系的建立第86页
        3.4.5 菱形立交决策指标标准化处理第86-87页
    3.5 实例分析第87-93页
        3.5.1 工程概况第87-89页
        3.5.2 方案选择第89页
        3.5.3 方案分解第89页
        3.5.4 方案指标选择与标准化处理第89-92页
        3.5.5 选型方案总结第92-93页
    3.6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四章 菱形立交关键部位交通量适应性分析第94-124页
    4.1 基于冲突技术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第95-104页
        4.1.1 单个冲突组通行能力第95-97页
        4.1.2 多个冲突组通行能力第97-104页
    4.2 菱形立交无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量适应性计算模型第104-105页
        4.2.1 非饱和条件下交通量适应性第104-105页
        4.2.2 三项条件下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第105页
    4.3 模型参数标定第105-112页
        4.3.1 间隙接受理论标定模型参数第105-106页
        4.3.2 冲突技术法标定模型参数第106-107页
        4.3.3 模型参数确定第107页
        4.3.4 冲突交通量标定第107-112页
    4.4 菱形立交无信号交叉适应交通量第112-115页
        4.4.1 适应交通量计算第112-113页
        4.4.2 服务水平第113-115页
    4.5 收费站交通量适应性第115-123页
        4.5.1 收费站交通行为分析第115页
        4.5.2 混合收费交通量模型研究第115-118页
        4.5.3 混合车道仿真模型标定第118-119页
        4.5.4 混合收费模式仿真及交通量适应性分析第119-123页
    4.6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第五章 菱形立交关键部位技术指标第124-144页
    5.1 问题的提出第124页
    5.2 无信号交叉交通冲突第124-129页
        5.2.1 交通冲突第124-125页
        5.2.2 冲突延误计算模型第125-129页
    5.3 冲突延误时间分析第129-134页
        5.3.1 排队延误时间第129-130页
        5.3.2 等待延误时间第130-131页
        5.3.3 加减速延误时间第131-132页
        5.3.4 平均延误时间第132-134页
    5.4 减速匝道长度第134-135页
    5.5 标志设置相关问题解析第135-140页
        5.5.1 标志识别计算第136-138页
        5.5.2 单个标志识别问题第138-140页
    5.6 算例分析第140-143页
        5.6.1 视距计算第140-141页
        5.6.2 遮挡概率计算第141-143页
    5.7 本章小结第143-144页
结论第144-146页
    一、主要研究成果第144-145页
    二、主要创新点第145页
    三、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45-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6-157页
致谢第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公路紧急事件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高速公路行业规模经济效应测度与改革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