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概述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2 课题支撑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 第13-24页 |
1.2.1 高速公路紧急事件响应分级 | 第13-17页 |
1.2.2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交通组织 | 第17-18页 |
1.2.3 高速公路应急资源调度 | 第18-21页 |
1.2.4 高速公路紧急事件应急救援能力评估 | 第21-2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4-25页 |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第25-27页 |
第二章 高速公路紧急事件响应分级研究 | 第27-46页 |
2.1 高速公路常见紧急事件 | 第27-30页 |
2.1.1 交通事故事件 | 第27-28页 |
2.1.2 恶劣天气事件 | 第28-29页 |
2.1.3 道路病害事件 | 第29页 |
2.1.4 不可抗力事件 | 第29页 |
2.1.5 危险货物事件 | 第29-30页 |
2.2 高速公路紧急事件影响分析 | 第30-34页 |
2.2.1 交通事故的影响 | 第30-31页 |
2.2.2 天气的影响 | 第31页 |
2.2.3 道路病害的影响 | 第31-33页 |
2.2.4 不可抗力的影响 | 第33-34页 |
2.2.5 危险货物事件的影响 | 第34页 |
2.3 紧急事件响应分级 | 第34-45页 |
2.3.1 分级方法 | 第34-35页 |
2.3.2 紧急事件响应分级多指标综合评定标准 | 第35-43页 |
2.3.3 紧急事件响应分级 | 第43-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紧急事件应急救援交通组织研究 | 第46-62页 |
3.1 高速公路紧急事件的影响区域设置研究 | 第46-49页 |
3.1.1 发生区 | 第47-48页 |
3.1.2 管控区 | 第48页 |
3.1.3 分流区 | 第48-49页 |
3.1.4 自由区 | 第49页 |
3.2 一般路段紧急事件的交通组织 | 第49-54页 |
3.2.1 发生区交通组织 | 第49-50页 |
3.2.2 管控区交通组织 | 第50-52页 |
3.2.3 分流区交通组织 | 第52-54页 |
3.2.4 自由区交通组织 | 第54页 |
3.3 长大下坡特殊路段紧急事件的应急交通组织 | 第54-56页 |
3.3.1 避险车道发生紧急事件的交通组织 | 第54-55页 |
3.3.2 长大下坡路段发生紧急事件的交通组织 | 第55-56页 |
3.4 隧道特殊路段紧急事件的应急交通组织 | 第56-61页 |
3.4.1 隧道入口外发生紧急事件的交通组织 | 第57-58页 |
3.4.2 隧道入口内发生紧急事件的交通组织 | 第58-59页 |
3.4.3 隧道中间发生紧急事件的交通组织 | 第59-60页 |
3.4.4 隧道出口内发生紧急事件的交通组织 | 第60-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应急资源调度技术研究 | 第62-88页 |
4.1 应急资源调度过程模式 | 第62-64页 |
4.1.1 应急资源调度的准备阶段 | 第63-64页 |
4.1.2 应急资源的调度实施阶段 | 第64页 |
4.1.3 应急资源调度的评估阶段 | 第64页 |
4.2 应急物资筹措解决方法 | 第64-69页 |
4.2.1 应急物资筹措的调度模型构建 | 第65-66页 |
4.2.2 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66-69页 |
4.3 应急资源调度解决方法 | 第69-80页 |
4.3.1 基于费用最少的多点调度最优模型 | 第70-73页 |
4.3.2 基于总延误时间最少的多点调度最优模型 | 第73-76页 |
4.3.3 基于费用最少、总延误时间最少的多点调度最优模型 | 第76-80页 |
4.4 快速消耗类物资调度方法 | 第80-87页 |
4.4.1 基于费用最少的单种快速消耗类物资调度优化模型 | 第80-83页 |
4.4.2 基于费用最少的多种快速消耗类物资调度优化模型 | 第83-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高速公路紧急事件应急救援评估研究 | 第88-117页 |
5.1 常用评价方法分析 | 第88-92页 |
5.1.1 评价应遵循如下原则 | 第88-89页 |
5.1.2 常用的评价方法 | 第89-91页 |
5.1.3 各方法的优缺点 | 第91页 |
5.1.4 常用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91-92页 |
5.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92-101页 |
5.2.1 指标选择原则 | 第92页 |
5.2.2 指标设置 | 第92-94页 |
5.2.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94-101页 |
5.3 评价指标权重 | 第101-106页 |
5.3.1 计算方法的选择 | 第101页 |
5.3.2 指标权重计算 | 第101-103页 |
5.3.3 指标权重 | 第103-106页 |
5.4 评价模型 | 第106-112页 |
5.4.1 建模方法与技术 | 第106页 |
5.4.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步骤 | 第106-107页 |
5.4.3 建立模型 | 第107-112页 |
5.5 评价实施方法 | 第112-116页 |
5.5.1 评价方案 | 第112页 |
5.5.2 确定参与评价的专家 | 第112-113页 |
5.5.3 对各指标打分 | 第113页 |
5.5.4 对专家打分结果进行统计 | 第113页 |
5.5.5 计算评价结果 | 第113页 |
5.5.6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13-11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7-120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7-118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118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