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道面的表面温度冲击效应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场道道面的温度冲击概述 | 第12-15页 |
1.2.1 场道道面的温度冲击特点 | 第12-13页 |
1.2.2 混凝土的耐高温性 | 第13-14页 |
1.2.3 混凝土的低温冲击效应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道面温度冲击环境分析 | 第19-27页 |
2.1 道面温度冲击概述 | 第19页 |
2.2 外部环境对温度冲击的影响 | 第19-22页 |
2.2.1 场道道面既有缺陷的影响 | 第19-20页 |
2.2.2 机场吹雪车影响 | 第20-22页 |
2.3 内部环境分析 | 第22-27页 |
2.3.1 内部物理环境分析 | 第22-24页 |
2.3.2 内部化学环境分析 | 第24-27页 |
第三章 道面温度冲击损伤模型分析 | 第27-39页 |
3.1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7-31页 |
3.1.1 蒸汽压基本理论 | 第27-28页 |
3.1.2 热应力基本理论 | 第28-30页 |
3.1.3 蒸汽压+热应力机理 | 第30-31页 |
3.2 冲击损伤模型特征分析 | 第31-39页 |
3.2.1 普通混凝土道面的温度场数值分析 | 第31-35页 |
3.2.2 混凝土随机损伤力学模型 | 第35-37页 |
3.2.3 混凝土随机损伤计算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道面温度冲击效应实验研究 | 第39-55页 |
4.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39页 |
4.2 实验材料选择 | 第39-41页 |
4.2.0 水泥选择 | 第39页 |
4.2.1 粗集料的选择 | 第39-40页 |
4.2.2 细集料的选择 | 第40页 |
4.2.3 外加剂的选择 | 第40页 |
4.2.4 水选择 | 第40-41页 |
4.2.5 配合比设计 | 第41页 |
4.3 实验设备 | 第41-43页 |
4.3.1 制作设备 | 第41页 |
4.3.2 养护设备 | 第41-42页 |
4.3.3 加高温、制冷设备 | 第42页 |
4.3.4 测试设备 | 第42-43页 |
4.4 冲击时间实验和浸水时间实验 | 第43-47页 |
4.4.1 冲击时间实验 | 第43-45页 |
4.4.2 浸水时间实验 | 第45-47页 |
4.5 冲击实验 | 第47-53页 |
4.5.1 实验步骤 | 第47-48页 |
4.5.2 表面变化 | 第48-50页 |
4.5.3 质量变化 | 第50-53页 |
4.6 力学实验 | 第53-55页 |
4.6.1 实验步骤 | 第53页 |
4.6.2 强度变化 | 第53-55页 |
第五章 道面温度冲击效应分析 | 第55-67页 |
5.1 混凝土温度冲击损伤变化规律分析 | 第55-59页 |
5.1.1 裂纹的变化规律 | 第55-56页 |
5.1.2 质量的变化规律 | 第56-58页 |
5.1.3 残余强度的变化规律 | 第58-59页 |
5.2 有限元分析混凝土温度冲击中的温度应力 | 第59-60页 |
5.2.1 混凝土冲击模型 | 第59-60页 |
5.3 混凝土温度冲击损伤的原因分析 | 第60-63页 |
5.3.1 混凝土内部温度场变化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2 混凝土内部湿度场变化的影响 | 第62页 |
5.3.3 混凝土内部各组分变化的影响 | 第62-63页 |
5.4 混凝土内部完全饱和层的影响 | 第63-67页 |
5.4.1 完全饱和层的提出 | 第63-64页 |
5.4.2 初次损伤深度分析 | 第64-65页 |
5.4.3 完全饱和层对不同含水率混凝土的影响 | 第65-66页 |
5.4.4 完全饱和层对内部结冰状态混凝土的影响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71页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个人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