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9-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一) 文化与认同研究 | 第11-13页 |
(二) 公共服务与认同研究 | 第13-15页 |
(三) 公共文化服务与认同研究 | 第15-17页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建构认同的必要性与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建构认同的可能性 | 第19-29页 |
一、当代中国建构民族国家认同的必要性 | 第19-22页 |
二、当代中国建构政府合法性认同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三、当代中国建构社区和社团共同体认同的必要性 | 第24-26页 |
四、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建构三层认同的可行性 | 第26-29页 |
(一) 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建构民族国家认同的可行性 | 第26-27页 |
(二) 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建构政府合法性认同的可行性 | 第27-28页 |
(三) 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建构社区共同体认同的可行性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我国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状况和认同建构困境 | 第29-42页 |
一、问卷调查的样本情况 | 第29-30页 |
二、城乡不同地区文化供需状况 | 第30-37页 |
(一) 不同居住地公共文化设施的供给状况 | 第30-33页 |
(二) 不同居住地居民对文化设施的需求状况 | 第33-35页 |
(三) 不同居住地居民对当地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的参与状况及评价 | 第35-37页 |
三、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的困境 | 第37-40页 |
(一) 文化权利逻辑下的服务均等化困境 | 第37-39页 |
(二) 文化治理逻辑下的认同建构困境 | 第39-40页 |
四、公共文化服务困境产生的原因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建构认同的地方实践 | 第42-57页 |
一、互嵌——非遗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的渭南实践 | 第42-51页 |
(一) 非遗两种主要保护模式的作用和限度及其在渭南的实际应用 | 第42-45页 |
(二) 渭南实践——非遗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互嵌 | 第45-48页 |
(三) 非遗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互嵌的多重效应与价值 | 第48-51页 |
(四) 总结与讨论 | 第51页 |
二、以社区文化营造文化社区——百步亭社区共同体建构经验 | 第51-57页 |
(一) 组织多种文化活动,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激活共同体生长的互动基础 | 第51-54页 |
(二) 大力开展志愿者服务,营造互助氛围,提升社区共同体的道德追求 | 第54-55页 |
(三) 总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以建构认同为目标重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第57-63页 |
一、民族国家认同、社区共同体认同和政府合法性认同之间的关系 | 第57-58页 |
二、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建构认同的宏观指导原则 | 第58-60页 |
(一)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和社会合作相结合,落实公共服务理念 | 第58页 |
(二) 合理搭配大传统与小传统,使民族国家和社区共同体认同同步发展 | 第58-59页 |
(三) 保持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平衡发展,满足不同阶层民众的文化需求 | 第59页 |
(四) 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协调发展,展现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 第59-60页 |
三、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建构认同的中观实施框架 | 第60-63页 |
(一) 文化下乡与文化进城同步推进,促进传统文化在乡村和城市的复兴 | 第60-61页 |
(二) 引导城乡居民的文化交流互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 第61页 |
(三)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以文化虚拟化建构想象的共同体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