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达的艺术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18页 |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课题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课题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谷文达的成长经历 | 第18-22页 |
2.1 简历 | 第18页 |
2.2 个人经历 | 第18-19页 |
2.2.1 家庭经历 | 第18-19页 |
2.2.2 学习经历 | 第19页 |
2.2.3 移居美国职业艺术家后的经历 | 第19页 |
2.3 成就与荣耀 | 第19-22页 |
2.3.1 国家与地区 | 第19-20页 |
2.3.2 著作 | 第20-22页 |
第3章 谷文达作品的艺术演变与特点 | 第22-33页 |
3.1 第一阶段 | 第22-29页 |
3.1.1 改造文字水墨画 | 第22-25页 |
3.1.2 水墨行为艺术 | 第25-28页 |
3.1.3 水墨装置艺术 | 第28-29页 |
3.2 第二阶段 | 第29-32页 |
3.2.1 研究人体物质本身 | 第29-32页 |
3.3 第三阶段 | 第32-33页 |
3.3.1 成熟时期 | 第32-33页 |
第4章 谷文达代表作品的解析与研究 | 第33-50页 |
4.1 《联合国》 | 第33-40页 |
4.1.1 简介 | 第33页 |
4.1.2 创作思路 | 第33-34页 |
4.1.3 创作过程 | 第34-40页 |
4.1.4 评价 | 第40页 |
4.2 《碑林》 | 第40-41页 |
4.2.1 简介 | 第40页 |
4.2.2 创作思路 | 第40-41页 |
4.2.3 创作过程 | 第41页 |
4.2.4 评价 | 第41页 |
4.3 《天堂红灯》 | 第41-46页 |
4.3.1 简介 | 第41-42页 |
4.3.2 创作思路 | 第42页 |
4.3.3 创作过程 | 第42-45页 |
4.3.4 评价 | 第45-46页 |
4.4 《中园》 | 第46-48页 |
4.4.1 简介 | 第46-47页 |
4.4.2 创作思路 | 第47-48页 |
4.4.3 创作过程 | 第48页 |
4.4.4 评价 | 第48页 |
4.5 《孝道》 | 第48-50页 |
4.5.1 简介 | 第48-50页 |
第5章 谷文达的艺术思维与表达方式 | 第50-54页 |
5.1 谷文达早期的艺术思维方式 | 第50页 |
5.2 谷文达特殊的国际艺术身份 | 第50-51页 |
5.3 谷文达的创新思维思考 | 第51-54页 |
5.3.1 创新视角 | 第51-52页 |
5.3.2 创新理念 | 第52-53页 |
5.3.3 创新行为 | 第53-54页 |
第6章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畴内的传承与创新探讨 | 第54-58页 |
6.1 水墨画中传统文化的演变与传承 | 第54-55页 |
6.2 国家实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 | 第55页 |
6.3 台湾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体现与传承 | 第55-58页 |
第7章 当代公共艺术 | 第58-61页 |
7.1 当代公共艺术的参与性 | 第58页 |
7.2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现状简介 | 第58-60页 |
7.3 中国该如何发展当代公共艺术 | 第60-61页 |
第8章 总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