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的来源 | 第9页 |
1.1.2 课题的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 第10-15页 |
1.2.1 轮轨接触理论研究现状与动态 | 第10-12页 |
1.2.2 轮轨接触瞬态动力学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第12-13页 |
1.2.3 轮对磨耗及非圆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第13-14页 |
1.2.4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轮轨滚动接触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内容及技术方案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3.2 技术方案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高速轮轨滚动接触理论 | 第17-26页 |
2.1 经典轮轨滚动接触理论 | 第17-21页 |
2.1.1 Carter二维弹性体滚动接触理论 | 第17-18页 |
2.1.2 Johnson无自旋三维滚动接触理论 | 第18-19页 |
2.1.3 Kalker简化理论 | 第19-21页 |
2.2 有限元法的轮轨滚动接触理论研究 | 第21-25页 |
2.2.1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 第21页 |
2.2.2 有限元接触理论的拉格朗日描述 | 第21-22页 |
2.2.3 基于mixed Lagrangian-Eulerian法的轮轨滚动接触理论 | 第22-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轮轨振动行为下高速轮轨滚动接触瞬态特性分析 | 第26-36页 |
3.1 高速列车动力学分析 | 第26-29页 |
3.1.1 高速轮轨振动分析 | 第26-27页 |
3.1.2 车辆动力学模型 | 第27页 |
3.1.3 动力学仿真结果 | 第27-29页 |
3.2 高速列车轮轨滚动接触瞬态有限元模型 | 第29-35页 |
3.2.1 轮轨有限元模型参数 | 第29-30页 |
3.2.2 高速轮轨瞬态有限元模型 | 第30-32页 |
3.2.3 高速轮轨瞬态接触分析 | 第32-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高速轮轨振动下轮对磨耗预测 | 第36-49页 |
4.1 车轮踏面磨耗模型分析 | 第36-39页 |
4.1.1 磨耗体积磨耗模型 | 第36-37页 |
4.1.2 摩擦功磨耗模型 | 第37-39页 |
4.2 车轮磨耗预测 | 第39-43页 |
4.2.1 瞬态滚动接触模型与磨耗模型组合的仿真分析 | 第39-40页 |
4.2.2 接触斑内磨耗分布 | 第40-43页 |
4.3 滚动接触动力学对轮对非圆化的影响 | 第43-48页 |
4.3.1 轮对非圆化磨耗分析 | 第43-44页 |
4.3.2 轮对蠕滑特性分析 | 第44-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不同工况下接触动力学对轮对非圆化的影响分析 | 第49-70页 |
5.1 不同速度下轮轨接触斑内的蠕滑力分布 | 第49-54页 |
5.1.1 轮轨滚动接触蠕滑力分析 | 第49页 |
5.1.2 纵向蠕滑力分析 | 第49-52页 |
5.1.3 横向蠕滑力分析 | 第52-54页 |
5.2 不同摩擦系数下轮轨接触斑内的磨耗功分布 | 第54-60页 |
5.2.1 轮轨滚动接触蠕滑力分析 | 第55页 |
5.2.2 纵向蠕滑力分析 | 第55-57页 |
5.2.3 横向蠕滑力分析 | 第57-60页 |
5.3 不同轴重下轮轨接触斑内的磨耗功分布 | 第60-65页 |
5.3.1 轮轨滚动接触蠕滑力分析 | 第60页 |
5.3.2 纵向蠕滑力分析 | 第60-63页 |
5.3.3 横向蠕滑力分析 | 第63-65页 |
5.4 影响车轮非圆化的因素分析 | 第65-69页 |
5.4.1 速度对轮对非圆化的影响 | 第65-67页 |
5.4.2 摩擦系数对轮对非圆化的影响 | 第67-68页 |
5.4.3 轴重对轮对非圆化的影响 | 第68-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6.2 论文的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