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0-32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柴油机主要排放物的形成及危害 | 第11-12页 |
1.2.1 柴油机燃烧方式及主要排气污染物的形成 | 第11-12页 |
1.2.2 氮氧化物(NO_x) | 第12页 |
1.2.3 颗粒(PM) | 第12页 |
1.3 控制柴油机排放的迫切性及难点 | 第12-15页 |
1.3.1 柴油机排放法规的建立和发展 | 第13-14页 |
1.3.2 柴油机排放控制难点 | 第14-15页 |
1.4 柴油机的技术发展及满足低排放法规的先进柴油机 | 第15-26页 |
1.4.1 柴油机先进技术 | 第15-24页 |
1.4.2 满足低排放法规的先进柴油机技术现状 | 第24-26页 |
1.5 开发满足低排放法规两气门电控柴油机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第26-28页 |
1.5.1 开发满足低排放法规两气门柴油机的必要性 | 第26-27页 |
1.5.2 开发满足低排放法规两气门柴油机的可行性 | 第27-28页 |
1.5.3 开发满足低排放法规两气门柴油机的技术路线 | 第28页 |
1.6 柴油机低速动力性发展趋势及面临的困难 | 第28-29页 |
1.7 柴油中硫含量对柴油机颗粒排放的影响 | 第29-30页 |
1.8 课题的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电控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的结构及试验 | 第32-52页 |
2.1 无锡威孚电控喷油系统 | 第32-41页 |
2.1.1 供油泵 | 第33-34页 |
2.1.2 喷油器 | 第34-36页 |
2.1.3 共轨管 | 第36-37页 |
2.1.4 电控单元(ECU) | 第37-41页 |
2.1.4.1 硬件部分 | 第37-39页 |
2.1.4.1.1 主芯片和 ROM 的选择 | 第37-38页 |
2.1.4.1.2 系统的输入输出 | 第38页 |
2.1.4.1.3 喷油器功率驱动电路和电源模块 | 第38-39页 |
2.1.4.2 ECU 软件的开发 | 第39-40页 |
2.1.4.2.1 程序流程 | 第39页 |
2.1.4.2.2 A/D采集和A/D转换 | 第39页 |
2.1.4.2.3 转速测量 | 第39-40页 |
2.1.4.2.4 MAP 结构 | 第40页 |
2.1.4.2.5 通讯 | 第40页 |
2.1.4.3 监控平台的开发 | 第40-41页 |
2.2 日本电装公司 ECD-U2 电控系统 | 第41-43页 |
2.3 喷油规律测定及喷油一致性标定 | 第43-51页 |
2.3.1 喷油器台架试验系统 | 第43-45页 |
2.3.2 喷油速率及喷油响应的测定 | 第45-46页 |
2.3.3 喷油一致性标定 | 第46-51页 |
2.3.3.1 喷油一致性油泵试验台标定 | 第47-50页 |
2.3.3.2 喷油持续时间对应喷油量的发动机实际修正 | 第50-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电控柴油机燃烧过程组织和控制策略研究 | 第52-69页 |
3.1 试验台架系统及试验设备 | 第53-54页 |
3.2 燃烧系统开发 | 第54-59页 |
3.2.1 高压喷射下的油束特性 | 第54-56页 |
3.2.2 燃烧室改进 | 第56-57页 |
3.2.3 进气道涡流比的优化 | 第57-59页 |
3.3 控制策略研究 | 第59-63页 |
3.3.1 喷油定时标定 | 第60-61页 |
3.3.2 喷油压力标定 | 第61-62页 |
3.3.3 多次喷射的标定 | 第62-63页 |
3.4 燃烧过程优化结果 | 第63页 |
3.5 ECD-U2 系统达欧Ⅲ排放试验过程及结果 | 第63-67页 |
3.5.1 ESC 稳态试验 | 第63-65页 |
3.5.2 ELR 烟度试验 | 第65-66页 |
3.5.3 电控柴油机外特性 | 第66-67页 |
3.6 威孚系统达欧Ⅱ排放试验过程及结果 | 第67-6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降低柴油机低速全负荷烟度的研究 | 第69-79页 |
4.1 低速烟度问题的提出 | 第69-70页 |
4.2 柴油机黑烟排放产生的原因 | 第70-71页 |
4.3 减少柴油机黑烟排放的措施 | 第71-73页 |
4.3.1 喷油压力对柴油机低速全负荷烟度的影响 | 第71-72页 |
4.3.2 喷油定时对柴油机低速全负荷烟度的影响 | 第72-73页 |
4.4 预混合燃烧降低烟度的提出及依据 | 第73-76页 |
4.5 试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 第76-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预混合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79-99页 |
5.1 基本方程 | 第79-84页 |
5.1.1 动量方程 | 第79-81页 |
5.1.2 传热传质方程 | 第81-84页 |
5.2 喷雾过程的子模型 | 第84-88页 |
5.2.1 液滴破碎模型 | 第84-85页 |
5.2.2 湍流扩散 | 第85页 |
5.2.3 液滴间的碰撞及聚合 | 第85-87页 |
5.2.4 油束撞壁 | 第87-88页 |
5.3 燃烧过程的子模型 | 第88-94页 |
5.3.1 自燃模型 | 第88-90页 |
5.3.2 湍流燃烧模型 | 第90-91页 |
5.3.3 NO_x 形成模型 | 第91-92页 |
5.3.4 微粒形成和氧化模型 | 第92-94页 |
5.4 计算网格模型的建立 | 第94-95页 |
5.5 数学模型的验证 | 第95页 |
5.6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95-9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六章 颗粒中各种成分的测取暨柴油硫含量对颗粒排放的影响 | 第99-109页 |
6.1 柴油中硫含量问题的提出 | 第99-101页 |
6.1.1 颗粒的主要成分 | 第99-100页 |
6.1.2 柴油中硫含量的降低趋势 | 第100-101页 |
6.2 颗粒各种成分的测量方法 | 第101-105页 |
6.2.1 SOF 的测取 | 第101-102页 |
6.2.2 硫酸盐的测取 | 第102-105页 |
6.2.2.1 离子色谱 | 第102-104页 |
6.2.2.2 试验设备 | 第104页 |
6.2.2.3 试验步骤 | 第104-105页 |
6.2.2.4 试验结果 | 第105页 |
6.3 不同柴油的颗粒排放测试结果 | 第105-10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2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09-110页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9页 |
附录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