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企业联盟与制造业信息网络化 | 第15-22页 |
1.2.1 企业联盟 | 第15-17页 |
1.2.2 制造业信息网络化的探索 | 第17-19页 |
1.2.2.1 国际上的研究状况 | 第17-18页 |
1.2.2.2 国内的研究状况 | 第18-19页 |
1.2.3 制造业信息网络化的主要特点 | 第19-20页 |
1.2.4 行业型协作及行业型企业联盟 | 第20-21页 |
1.2.5 中小型企业与企业联盟 | 第21-22页 |
1.3 分形理论的应用研究状况 | 第22-23页 |
1.4 CSCW的研究现状 | 第23页 |
1.5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3-25页 |
1.5.1 液压气动与密封工业企业利用Internet的信息化概况 | 第23-25页 |
1.5.2 本课题的其它相关研究 | 第25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总体框架 | 第25-28页 |
1.6.1 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1.6.2 总体框架 | 第27页 |
1.6.3 研究要点分类 | 第27-28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章 行业型企业联盟及其体系结构 | 第29-47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战略---行业型企业联盟 | 第29-35页 |
2.2.1 企业的战略协同 | 第30-32页 |
2.2.1.1 企业战略 | 第30页 |
2.2.1.2 企业战略中的协同 | 第30-31页 |
2.2.1.3 企业协同与企业联盟 | 第31-32页 |
2.2.1.4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联盟 | 第32页 |
2.2.2 行业型企业联盟 | 第32-35页 |
2.2.2.1 行业型企业联盟的概念 | 第32-33页 |
2.2.2.2 行业型企业联盟与动态联盟的比较 | 第33-34页 |
2.2.2.3 行业型企业联盟与企业大集团 | 第34-35页 |
2.3 行业型企业联盟的企业结盟行为协议 | 第35-38页 |
2.3.1 行业型企业联盟的协同效应 | 第35-36页 |
2.3.2 结盟行为协议 | 第36-38页 |
2.4 行业型企业联盟的体系结构 | 第38-44页 |
2.4.1 行业型企业联盟的组织 | 第39页 |
2.4.2 行业型企业联盟的活动 | 第39-41页 |
2.4.3 行业型企业联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 第41-42页 |
2.4.4 行业型企业联盟的应用支持技术 | 第42-44页 |
2.5 行业型企业联盟的意义 | 第44-46页 |
2.5.1 行业型企业联盟建设的微观意义 | 第44-45页 |
2.5.2 行业型企业联盟建设的宏观意义 | 第45-4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基于分形理论的行业型企业联盟及其自组织动态子结盟 | 第47-65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行业型企业联盟建设中的复杂性问题 | 第48-49页 |
3.3 基于分形理论的行业型企业联盟 | 第49-58页 |
3.3.1 分形理论 | 第49-52页 |
3.3.1.1 分形理论的来源 | 第49-51页 |
3.3.1.2 分形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 | 第51页 |
3.3.1.3 分形维数 | 第51-52页 |
3.3.2 行业型企业联盟的分形特征 | 第52-58页 |
3.3.2.1 功能结构 | 第53-57页 |
3.3.2.1.1 行业型企业联盟的功能结构总体分析 | 第53-54页 |
3.3.2.1.2 分形Agent的提出 | 第54-56页 |
3.3.2.1.3 功能结构参考模型 | 第56-57页 |
3.3.2.2 自组织形态 | 第57-58页 |
3.3.2.3 发展里程(时间尺度) | 第58页 |
3.4 行业型企业联盟的自组织动态子结盟 | 第58-63页 |
3.4.1 行业型企业联盟中的动态子结盟 | 第58-61页 |
3.4.1.1 动态子结盟 | 第58-59页 |
3.4.1.2 信息平台中的动态子结盟 | 第59-60页 |
3.4.1.3 行业型企业联盟中基于动态子结盟的可重构特性 | 第60-61页 |
3.4.2 行业型企业联盟环境的自组织优化与动态子结盟 | 第61-62页 |
3.4.2.1 自组织优化的模式 | 第61-62页 |
3.4.2.2 自组织优化的简单规则 | 第62页 |
3.4.3 动态联盟与行业型企业联盟中动态子结盟的比较 | 第62-63页 |
3.5 基于分形理论的行业型企业联盟的特点和意义 | 第63-6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分形Agent及分形网络协作 | 第65-99页 |
4.1 引言 | 第65-66页 |
4.2 企业群的协作 | 第66页 |
4.3 协作组织的信息化表示:分形Agent | 第66-71页 |
4.3.1 Agent理论 | 第66-67页 |
4.3.2 分形Agent | 第67-71页 |
4.3.2.1 分形Agent | 第67页 |
4.3.2.2 分形Agent的信息化结构 | 第67-69页 |
4.3.2.3 分形Agent的特性 | 第69-70页 |
4.3.2.4 分形Agent中的补充定义 | 第70-71页 |
4.4 分形网络协作 | 第71-75页 |
4.4.1 多Agent(MAS)协作 | 第71页 |
4.4.2 分形网络协作系统 | 第71-72页 |
4.4.3 分形网络协作结构的L系统描述 | 第72-75页 |
4.4.3.1 L系统 | 第72-73页 |
4.4.3.2 分形网络协作过程的L系统描述 | 第73-75页 |
4.5 分形网络协作中的垂直协作 | 第75-87页 |
4.5.1 目标(任务)分解 | 第77-85页 |
4.5.1.1 目标分解结构树 | 第77-78页 |
4.5.1.2 子目标额定消耗工时的确定 | 第78页 |
4.5.1.3 任务分解中的时序约束 | 第78-85页 |
4.5.1.3.1 两个子目标时序约束的定义方法 | 第79-80页 |
4.5.1.3.2 多个子目标协作的时序约束 | 第80-82页 |
4.5.1.3.3 子目标执行的时间区间 | 第82-85页 |
4.5.1.4 基于时序约束的目标分解粒度 | 第85页 |
4.5.2 任务集成及综合 | 第85-86页 |
4.5.3 信息输入输出(数据共享方法) | 第86-87页 |
4.6 分形网络协作中的水平协作 | 第87-94页 |
4.6.1 会话模型 | 第87-88页 |
4.6.2 任务的分配 | 第88-91页 |
4.6.2.1 合同网与协作规划 | 第88-89页 |
4.6.2.2 水平协作中的任务分配 | 第89-90页 |
4.6.2.3 合作伙伴的选择准则 | 第90-91页 |
4.6.3 进度汇报与监控 | 第91-94页 |
4.6.3.1 进度汇报 | 第91-92页 |
4.6.3.2 进度监控 | 第92-94页 |
4.6.3.2.1 曲线回落的分析 | 第92-94页 |
4.6.3.2.2 进度曲线的分析 | 第94页 |
4.6.4 分形Agent的协作信念 | 第94页 |
4.7 行业型企业联盟与分形网络协作 | 第94-98页 |
4.7.1 行业型企业联盟中的分形网络协作流程 | 第94-96页 |
4.7.2 行业型企业联盟的动态子结盟与分形网络协作 | 第96-97页 |
4.7.2.1 动态子结盟的实现方法:分形网络协作 | 第96页 |
4.7.2.2 组织与任务的关联匹配 | 第96-97页 |
4.7.3 行业型企业联盟中分形网络协作的意义 | 第97-9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五章 行业型企业联盟的CSCW信息平台的构筑 | 第99-129页 |
5.1 引言 | 第99页 |
5.2 行业型企业联盟CSCW信息平台的研究和建设 | 第99-110页 |
5.2.1 行业型企业联盟CSCW信息平台的体系结构 | 第100-102页 |
5.2.1.1 CSCW技术 | 第100页 |
5.2.1.2 行业型企业联盟CSCW信息平台的体系结构 | 第100-101页 |
5.2.1.3 行业型企业联盟CSCW信息平台的协作层次 | 第101-102页 |
5.2.1.4 CSCW的协作三要素 | 第102页 |
5.2.2 行业型企业联盟CSCW信息平台的建设 | 第102-110页 |
5.2.2.1 CSCW信息平台的支持环境 | 第103-105页 |
5.2.2.1.1 信息平台的支持环境 | 第103页 |
5.2.2.1.2 Oracle数据库服务器 | 第103-104页 |
5.2.2.1.3 Oracle数据库的访问 | 第104-105页 |
5.2.2.1.4 Oracle8中的关系-对象结构 | 第105页 |
5.2.2.2 信息库建设 | 第105-108页 |
5.2.2.2.1 企业信息库 | 第106-108页 |
5.2.2.2.2 产品信息库: | 第108页 |
5.2.2.3 信息平台的功能和群件建设 | 第108-109页 |
5.2.2.4 网络协同制造信息系统 | 第109-110页 |
5.3 网络协同制造系统的信息化实现 | 第110-124页 |
5.3.1 基于分形网络协作的协同制造系统 | 第110-112页 |
5.3.1.1 网络协同制造系统的功能 | 第110页 |
5.3.1.2 网络协同制造系统中组织的信息化 | 第110-111页 |
5.3.1.3 网络协同制造系统的工作流程 | 第111-112页 |
5.3.2 网络协同制造系统开发中的若干技术问题 | 第112-124页 |
5.3.2.1 协作目标的信息化表示 | 第112-113页 |
5.3.2.2 用户角色及访问控制 | 第113-114页 |
5.3.2.3 协作中的会话信息规范 | 第114-115页 |
5.3.2.4 进度监控中的PHP图像处理 | 第115-117页 |
5.3.2.5 基于XML的网络协同制造本体论的研究 | 第117-124页 |
5.3.2.5.1 液压行业网络协同制造本体论 | 第117页 |
5.3.2.5.2 XML语言 | 第117-119页 |
5.3.2.5.3 液压成套设备网络协同制造的本体论 | 第119-121页 |
5.3.2.5.4 网络协同制造本体论的XML语言实现 | 第121-124页 |
5.3.2.5.5 基于XML的协同制造本体研究的意义 | 第124页 |
5.4 CSCW信息平台信息安全策略的初步研究 | 第124-128页 |
5.4.1 一般的安全模式 | 第124-125页 |
5.4.2 CSCW信息平台的安全策略 | 第125-128页 |
5.4.2.1 制定信息安全策略的准则 | 第125页 |
5.4.2.2 信息平台的安全策略 | 第125-127页 |
5.4.2.3 网络协同制造系统的信息安全策略 | 第127-12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六章 行业型企业联盟中协同网络制造动态子结盟的实现 | 第129-147页 |
6.1 引言 | 第129页 |
6.2 行业型企业联盟中的网络协同制造动态子结盟 | 第129-131页 |
6.2.1 传统的企业协同制造中的问题 | 第130页 |
6.2.2 行业型企业联盟CSCW信息平台支持下的网络协同制造 | 第130-131页 |
6.2.3 动态子结盟 | 第131页 |
6.3 网络协同制造的总体功能及工作流管理 | 第131-133页 |
6.4 网络协同制造的实践 | 第133-135页 |
6.5 网络协同制造动态子结盟的案例研究 | 第135-146页 |
6.5.1 动态子结盟的形成 | 第135-136页 |
6.5.2 企业间协作 | 第136-141页 |
6.5.2.1 发布项目的管理 | 第137-140页 |
6.5.2.1.1 确定动态子结盟中的非主导分形Agent | 第137-138页 |
6.5.2.1.2 协作任务的进度监控 | 第138-140页 |
6.5.2.2 参加项目的管理 | 第140-141页 |
6.5.2.2.1 子任务再分解 | 第140页 |
6.5.2.2.2 进度汇报 | 第140-141页 |
6.5.2.2.3 子任务执行过程中的协商 | 第141页 |
6.5.2.3 目标集成 | 第141页 |
6.5.3 部门间协作 | 第141-143页 |
6.5.3.1 部门级协作模式 | 第142页 |
6.5.3.2 部门级协作任务 | 第142-143页 |
6.5.3.3 协作的运行管理 | 第143页 |
6.5.3.4 参加项目管理 | 第143页 |
6.5.4 动态角色与访问权限 | 第143-145页 |
6.5.4.1 信息、功能的访问 | 第143-144页 |
6.5.4.2 信息维护 | 第144-145页 |
6.5.5 网络协同制造系统的广义扩展 | 第145-14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7-150页 |
7.1 引言 | 第147页 |
7.2 论文总结 | 第147-148页 |
7.3 工作展望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9页 |
博士课题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 第159-160页 |
致谢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