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0.1 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0.1.1 选题目的 | 第10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0.4 创新点 | 第15-16页 |
1 大学生志愿服务概述 | 第16-28页 |
1.1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1.1.1 志愿服务 | 第16-17页 |
1.1.2 大学生志愿服务 | 第17页 |
1.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征 | 第17-19页 |
1.2.1 自愿性 | 第17页 |
1.2.2 育人性 | 第17-18页 |
1.2.3 示范性 | 第18页 |
1.2.4 认同性 | 第18页 |
1.2.5 文化时尚性 | 第18-19页 |
1.3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历史考察与现状分析 | 第19-28页 |
1.3.1 大学生志愿服务产生的历史文化积淀 | 第19-21页 |
1.3.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进程 | 第21-22页 |
1.3.3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领域 | 第22-23页 |
1.3.4 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的问题 | 第23-28页 |
2 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表现 | 第28-38页 |
2.1 塑造健全人格 | 第28-31页 |
2.1.1 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 第28-29页 |
2.1.2 端正大学生的人生观 | 第29-31页 |
2.2 提升自我道德品质 | 第31-35页 |
2.2.1 促进大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 | 第31-33页 |
2.2.2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 第33-35页 |
2.3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35-36页 |
2.3.1 奠定认同基础 | 第35页 |
2.3.2 承担有效载体 | 第35-36页 |
2.4 提升综合能力 | 第36-38页 |
2.4.1 强化社会实践能力 | 第36页 |
2.4.2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 第36-37页 |
2.4.3 增强组织领导能力 | 第37-38页 |
3 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途径探析 | 第38-45页 |
3.1 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自我培育 | 第38-40页 |
3.1.1 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 | 第38-39页 |
3.1.2 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升 | 第39页 |
3.1.3 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提升 | 第39-40页 |
3.2 以“三化”为导向,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 | 第40-41页 |
3.2.1 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品牌化,拓宽育人功能发挥的广度 | 第40页 |
3.2.2 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保证育人功能发挥的持续性 | 第40-41页 |
3.2.3 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多样化,丰富育人内容 | 第41页 |
3.3 为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提供机制保障 | 第41-45页 |
3.3.1 规范组织管理机制 | 第41-42页 |
3.3.2 健全法制机制 | 第42-43页 |
3.3.3 完善动力机制 | 第43-45页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