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一、境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 第18-20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三、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0-26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20-22页 |
一、网络舆情 | 第20-21页 |
二、涉警网络舆情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一、政府公共关系理论 | 第22-24页 |
二、认知管理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我国涉警网络舆情处置情况分析 | 第26-37页 |
第一节 我国涉警网络舆情现状 | 第26-29页 |
一、我国涉警网络舆情现状 | 第26-28页 |
二、涉警网络舆情的特点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我国涉警网络舆情的处置现状 | 第29-34页 |
一、我国涉警网络舆情处置组织机构 | 第30-31页 |
二、涉警网络舆情的处置方法 | 第31-32页 |
三、涉警网络舆情的处置机制 | 第32页 |
四、涉警网络舆情处置的成效 | 第32-34页 |
第三节 我国涉警网络舆情处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一、思想认识深度与广度没有达到应有要求 | 第34-35页 |
二、体制与机制难适应不断变化的舆情现状 | 第35页 |
三、处置工作人员水平整体上存在严重差异 | 第35-36页 |
四、舆情引导的方式方法与舆情危机匹配度不高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涉警网络舆情处置案例分析——杭州“70码”涉警舆情事件 | 第37-50页 |
第一节 杭州“70码”涉警舆情事件回顾 | 第37-39页 |
一、杭州“70码”涉警舆情基本情况 | 第37页 |
二、杭州“70码”涉警舆情事件发展过程 | 第37-39页 |
第二节 杭州“70码”涉警舆情事件公安机关的处置过程 | 第39-43页 |
一、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杭州“70码”事件中公安机关的行为 | 第39-42页 |
二、公安机关处置“70码”涉警舆情事件各阶段情况一览表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杭州“70码”涉警舆情事件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 第43-45页 |
一、对涉警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不高 | 第43-44页 |
二、网络舆情研判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不健全 | 第44页 |
三、新闻发言人能力水平有限 | 第44-45页 |
四、网络舆情引导不及时 | 第45页 |
第四节 杭州“70码”涉警舆情事件处置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5-50页 |
一、主观原因 | 第45-47页 |
二、客观原因 | 第47-50页 |
第五章 改善公安机关处置涉警网络舆情的对策建议 | 第50-59页 |
第一节 公安机关提高对涉警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识 | 第50-52页 |
一、充分认识到涉警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 第50-51页 |
二、转变观念树立三种意识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健全研判预警响应机制 | 第52-54页 |
一、加强舆情分析研判预警机制建设 | 第52-53页 |
二、完善舆情应急响应机制 | 第53-54页 |
第三节 提升新闻发言人素质 | 第54-56页 |
一、提升政治素养与理论水平 | 第54页 |
二、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 第54-55页 |
三、提高与媒体沟通的能力 | 第55-56页 |
第四节 加强涉警网络舆情引导的力度 | 第56-59页 |
一、加强正面宣传工作 | 第56页 |
二、有效引导舆论走势 | 第56-57页 |
三、积极掌握舆论主动权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