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8-23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18-20页 |
一、政务微博 | 第18页 |
二、政民互动 | 第18-19页 |
三、基于政务微博的政民互动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一、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互动模式 | 第20-21页 |
二、公共沟通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我国政务微博在政民信息互动中的作用概况 | 第23-34页 |
第一节 我国政务微博信息互动的发展 | 第23-29页 |
一、账号总数 | 第23-25页 |
二、地区分布 | 第25-26页 |
三、行业分布 | 第26-28页 |
四、话题分布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我国政务微博在政民信息互动中的作用分类 | 第29-32页 |
一、发布公共信息 | 第29-30页 |
二、收集民众意见 | 第30-31页 |
三、澄清网络谣言 | 第31页 |
四、政策信息回应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我国政务微博在政民信息互动中的特点 | 第32-34页 |
一、领域覆盖全面化 | 第32页 |
二、互动趋向集群化 | 第32页 |
三、内容信息服务化 | 第32-33页 |
四、信息回应即时化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嘉兴市委组织系统政务微博在政民信息互动中的作用分析 | 第34-47页 |
第一节 传播概况 | 第34-38页 |
一、信息互动范围 | 第34-35页 |
二、信息互动数量 | 第35-36页 |
三、信息互动内容 | 第36-37页 |
四、信息互动时间 | 第37-38页 |
第二节 互动机制分析 | 第38-41页 |
一、组织系统的内部互动机制 | 第38-40页 |
二、民众参与的外部互动机制 | 第40-41页 |
第三节 作用效果分析 | 第41-47页 |
一、发布公共信息的效果 | 第41-43页 |
二、收集民众意见的效果 | 第43-44页 |
三、澄清网络谣言的效果 | 第44-45页 |
四、政策信息回应的效果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政务微博在政民信息互动作用中面临的问题 | 第47-56页 |
第一节 公共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所面临的问题 | 第47-50页 |
一、政府部门问题 | 第48-49页 |
二、民众问题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公共沟通的渠道面临的问题 | 第50-52页 |
一、受新新媒体冲击 | 第50-51页 |
二、外部制度不规范 | 第51页 |
三、技术安全存风险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公共沟通的内容面临的问题 | 第52-53页 |
一、过度娱乐化 | 第52页 |
二、缺乏时效性 | 第52-53页 |
三、缺少原创性 | 第53页 |
第四节 政务微博在政民互动中作用不充分的原因 | 第53-56页 |
一、网络虚拟性无法取代直接民主 | 第53-54页 |
二、聚联传播无法实现开放式交流 | 第54页 |
三、参与主体间无法体现完全平等 | 第54页 |
四、“选择性”互动无法达到充分沟通 | 第54-56页 |
第六章 提升政务微博在政民信息互动中有效性的对策 | 第56-61页 |
第一节 提升互动主体的素质 | 第56-58页 |
一、政府部门 | 第56-57页 |
二、民众 | 第57-58页 |
第二节 完善政务微博管理 | 第58-59页 |
一、加强与新媒体融合互动 | 第58页 |
二、健全现有政务微博沟通机制 | 第58页 |
三、净化政务微博网络运营环境 | 第58-59页 |
第三节 充实政务微博信息内容 | 第59-61页 |
一、明确政务微博内容定位 | 第59页 |
二、提升微博信息时效性 | 第59-60页 |
三、增加政务微博原创信息 | 第60-61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