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孔子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借鉴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引言第7-10页
第一章 孔子道德教育方法确立的前提和依据第10-21页
    一、孔子道德教育方法确立的前提:教育理念第10-14页
        (一)“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第10-12页
        (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第12-13页
        (三)“克己复礼”的修身之道第13-14页
    二、孔子道德教育方法确立的旨归:教育目标第14-16页
        (一)理想人格——圣人、君子第14-15页
        (二)理想政治——为政以德第15-16页
    三、孔子道德教育方法确立的依据:教育内容第16-21页
        (一)“仁”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灵魂核心第16-17页
        (二)“礼”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第17-18页
        (三)“孝悌”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本源基础第18-19页
        (四)“忠恕”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处事原则第19-20页
        (五)“信义”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规范第20-21页
第二章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第21-29页
    一、自我教育方法第21-25页
        (一)立志有恒,见贤思齐第21-22页
        (二)克己自省,改过迁善第22-24页
        (三)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第24-25页
    二、指导性教育方法第25-29页
        (一)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第25-26页
        (二)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第26-27页
        (三)褒贬分明,严慈相济第27-28页
        (四)诗乐熏陶,交往观摩第28-29页
第三章 孔子道德教育方法特点及评析第29-35页
    一、孔子道德教育方法的特点第29-32页
        (一)深入生活的现实性第30页
        (二)兼容并蓄的多样性第30-31页
        (三)适应变化的发展性第31页
        (四)学以致用的实效性第31-32页
        (五)教育载体的丰富性第32页
    二、孔子道德教育方法的历史局限性分析第32-33页
        (一)注重培养为政者而轻视劳动实践第32-33页
        (二)个人内心作用突显导致唯心主义倾向第33页
    三、孔子道德教育方法的合理性内容分析第33-35页
        (一)发挥了理想信念教育的能动作用第33-34页
        (二)肯定了个体能动性的积极作用第34-35页
        (三)体现了多种方法联合互动的优势第35页
第四章 孔子道德教育方法的当代借鉴价值第35-42页
    一、孔子道德教育方法继承借鉴原则第35-37页
        (一)历史分析原则第36页
        (二)批判继承原则第36-37页
    二、对孔子道德教育方法合理内容的继承和借鉴第37-42页
        (一)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觉性理念第37页
        (二)学会自控自律优化道德内化方法第37-38页
        (三)促进灌输知识与平等对话相结合第38-39页
        (四)加强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紧密结合第39页
        (五)树立优秀榜样激励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第39-40页
        (六)实行表扬与批评相辅相成以表扬为主第40页
        (七)丰富校园文化促进良好的环境熏陶第40-42页
结论第42-43页
致谢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沙利度胺对儿童克罗恩病的疗效评估及其抑制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下一篇:麻棟花抗菌活性及物质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