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方言体貌系统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一、大方县概况 | 第7页 |
二、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及材料来源 | 第7-8页 |
(一) 研究价值 | 第7-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8页 |
(三) 材料来源 | 第8页 |
三、体例说明 | 第8-10页 |
第二章 体貌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一、汉语体貌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一) 体貌不分 | 第10页 |
(二) 体貌二分 | 第10-11页 |
(三) 从类型学角度研究体貌 | 第11页 |
(四) 从其他形式入手研究体貌 | 第11-12页 |
二、贵州方言体貌研究概况 | 第12页 |
三、大方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 第12-14页 |
(一) 声母系统 | 第12页 |
(二) 韵母系统 | 第12-13页 |
(三) 声调 | 第13-14页 |
第三章 大方方言体貌系统 | 第14-46页 |
一、起始体 | 第15-17页 |
(一) V起来 | 第15-16页 |
(二) V起O来 | 第16-17页 |
二、继续体 | 第17-19页 |
(一) V下去 | 第18-19页 |
(二) 对“V下去”的两点说明 | 第19页 |
三、持续体 | 第19-26页 |
(一) 倒1 | 第20页 |
(二) 起 | 第20-22页 |
(三) “倒1”和“起”的表达作用 | 第22页 |
(四) “倒1”和“起”的区别 | 第22-26页 |
(五) “着”和“起”的区别 | 第26页 |
(六) “V起V起的”和‘‘V倒1V倒1的” | 第26页 |
四、进行体 | 第26-29页 |
(一) 在 | 第27-28页 |
(二) “在”的表达作用 | 第28页 |
(三) “在”和“起”的比较 | 第28-29页 |
五、完成体 | 第29-32页 |
(一) V了1 | 第29-30页 |
(二) “V了1”的表达作用 | 第30-31页 |
(三) “V好”和“V过” | 第31-32页 |
六、经历体 | 第32-33页 |
(一) V过 | 第32-33页 |
(二) “V过”的表达作用 | 第33页 |
七、短时体 | 第33-35页 |
(一) V+下 | 第34页 |
(二) V+下儿 | 第34页 |
(三) V+下下 | 第34页 |
(四) V+伙审 | 第34页 |
(五) V+架式 | 第34-35页 |
八、将然貌 | 第35-38页 |
(一) 要 | 第35-36页 |
(二) 要V要V的 | 第36-37页 |
(三) 想V想V的 | 第37-38页 |
九、实现貌 | 第38-39页 |
(一) 位于句末的“了2” | 第38页 |
(二) 位于句中的“了2” | 第38页 |
(三) 句末“了2”和句中“了2”对比 | 第38-39页 |
十、尝试貌 | 第39-41页 |
(一) V下 | 第39-40页 |
(二) V下看 | 第40-41页 |
(三) V瞧 | 第41页 |
十一、反复貌 | 第41页 |
(一) 一V一V的 | 第41页 |
(二) V来V去的 | 第41页 |
十二、可能貌 | 第41-43页 |
(一) V倒2 | 第41-42页 |
(二) V得 | 第42-43页 |
十三、结果貌 | 第43-46页 |
(一) V倒3 | 第43-44页 |
(二) V得有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总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