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村落:故事讲述与村落生活--以桂北侗族高定村为个案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一) 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9-10页 |
| 1、选题来源 | 第9页 |
| 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 1、故事和故事讲述研究综述 | 第10页 |
| 2、侗族和侗族文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 3、侗族口述传统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 (三) 研究方法和理论 | 第13-14页 |
| 1、语境研究理论 | 第13页 |
| 2、故事类型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3、田野调查和资料采集 | 第14页 |
| (四) 论文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 一、故事讲述活动的背景 | 第16-22页 |
| (一) 三江侗族的自然人文背景 | 第16-18页 |
| 1、自然环境 | 第16-17页 |
| 2、侗族的历史沿革和演变 | 第17-18页 |
| (二) 高定的自然人文背景 | 第18-22页 |
| 1、高定的自然环境 | 第18页 |
| 2、高定的人文环境 | 第18-22页 |
| 二、故事讲述活动的概况 | 第22-39页 |
| (一) 讲述者 | 第22-29页 |
| 1、群体特征 | 第23-27页 |
| 2、传承方式 | 第27-29页 |
| (二) 听众 | 第29-30页 |
| (三) 时间 | 第30-33页 |
| 1、时代性 | 第31-33页 |
| 2、季节性 | 第33页 |
| (四) 空间 | 第33-39页 |
| 1、木楼 | 第34-36页 |
| 2、鼓楼 | 第36-37页 |
| 3、学校及其他 | 第37-39页 |
| 三、故事讲述文本的分类及内容 | 第39-54页 |
| (一) 故事讲述文本的分类 | 第39-51页 |
| 1、传统的故事类型分类 | 第39-40页 |
| 2、高定的故事类型分类 | 第40-51页 |
| (二) 故事文本阐释的内容 | 第51-54页 |
| 1、对过去的记忆和想象 | 第51-52页 |
| 2、对现实生活真实的反应和想象 | 第52页 |
| 3、对未可知现象的想象 | 第52-54页 |
| 四、故事讲述和故事文本所蕴含的价值观 | 第54-61页 |
| (一) 家庭观 | 第54-56页 |
| 1、尊老爱幼 | 第54-55页 |
| 2、性别歧视 | 第55-56页 |
| (二) 婚姻观 | 第56页 |
| 1、追求恋爱自由 | 第56页 |
| 2、维护自己的婚姻 | 第56页 |
| (三) 社会观 | 第56-57页 |
| 1、施恩与报恩 | 第57页 |
| 2、莫管闲事 | 第57页 |
| (四) 生命观 | 第57-58页 |
| (五) 宗教观 | 第58-61页 |
| 1、万物有灵 | 第58-59页 |
| 2、善恶有报 | 第59-60页 |
| 3、天命和后福 | 第60-61页 |
| 五、故事讲述活动的社会功能 | 第61-65页 |
| (一) 休闲娱乐功能 | 第61页 |
| (二) 审美教育功能 | 第61-62页 |
| (三) 文化传承功能 | 第62-63页 |
| (四) 自我展演功能 | 第63页 |
| (五) 历史研究功能 | 第63-65页 |
| 结语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一) 专著类 | 第66-67页 |
| (二) 论文类 | 第67-69页 |
| (三) 地方资料 | 第69-70页 |
| 附录一:高定故事文本选录 | 第70-79页 |
| 附录二:高定村落生活图片选录 | 第79-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