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导论 | 第11-23页 |
一、选题的目的和背景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19页 |
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与不足之处 | 第21-23页 |
第一章 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23-32页 |
一、人的“自然化” | 第23-27页 |
1.人来自于自然 | 第23-25页 |
2.人依赖自然 | 第25页 |
3.人向着自然而发生变化 | 第25-27页 |
二、自然的人化 | 第27-30页 |
1.人认识和把握自然 | 第27页 |
2.人改造自然 | 第27-28页 |
3.自然对人的“报复” | 第28-30页 |
三、自然史与社会史的辩证统一 | 第30-32页 |
1.自然史是社会史的基础 | 第30-31页 |
2.自然辩证法与社会辩证法的统一 | 第31-32页 |
第二章 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向度 | 第32-41页 |
一、实践:自然界中人的存在方式 | 第32-35页 |
1. 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 | 第32-33页 |
2. 利用自然的合理性 | 第33-34页 |
3.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 第34-35页 |
二、“人与自然统一”的社会机制 | 第35-38页 |
1. 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 第35页 |
2. 科学技术 | 第35-37页 |
3. 三种社会形态 | 第37-38页 |
三、改造自然与人的自由发展 | 第38-41页 |
1. 生产力发展与人的解放 | 第38-39页 |
2. 社会制度与人的主体作用 | 第39-40页 |
3.“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恩格斯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 第41-50页 |
一、生态价值意识的确立 | 第41-44页 |
1. 什么是生态价值意识 | 第42页 |
2. 生态价值意识的核心 | 第42-43页 |
3. 加强生态价值意识教育 | 第43-44页 |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 | 第44-46页 |
1. 我国生态文明状况 | 第44-45页 |
2. 生态环境危机下的全球合作 | 第45-46页 |
三、深化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的变革 | 第46-50页 |
1. 构建环保制度 | 第46-47页 |
2. 坚持科学技术的人文主义取向 | 第47-48页 |
3. 反对消费主义的生活理念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