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跑道构型运行效率仿真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外跑道构型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内外跑道运行效率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多跑道构型与运行参数分析 | 第15-24页 |
2.1 多跑道构型 | 第15-18页 |
2.1.1 跑道长度 | 第16页 |
2.1.2 跑道数量 | 第16页 |
2.1.3 出口滑行道 | 第16-17页 |
2.1.4 平行滑行道 | 第17页 |
2.1.5 跑道间距 | 第17页 |
2.1.6 入口错开 | 第17-18页 |
2.2 多跑道运行分析 | 第18-23页 |
2.2.1 跑道运行模式 | 第18页 |
2.2.2 运行间隔标准 | 第18-21页 |
2.2.3 容量参数分析 | 第21-22页 |
2.2.4 跑道占用时间 | 第22页 |
2.2.5 延误参数分析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多跑道构型运行效率研究 | 第24-33页 |
3.1 效率研究方法 | 第24-29页 |
3.1.1 效率的基本概念 | 第24-25页 |
3.1.2 数据包络分析基本模型 | 第25-29页 |
3.2 构建多跑道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 第29-32页 |
3.2.1 指标选择原则 | 第29-30页 |
3.2.2 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 第30-31页 |
3.2.3 效率指标选择 | 第31页 |
3.2.4 指标体系建立 | 第31-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国内典型机场跑道构型建模仿真研究 | 第33-52页 |
4.1 仿真工具 | 第33-34页 |
4.2 仿真范围 | 第34页 |
4.3 仿真前提 | 第34页 |
4.4 仿真参数 | 第34-39页 |
4.4.1 空中运行参数 | 第35页 |
4.4.2 地面运行参数 | 第35-37页 |
4.4.3 航班流产生 | 第37-39页 |
4.5 多跑道构型Simmod建模 | 第39-47页 |
4.5.1 首都机场 | 第39-41页 |
4.5.2 北京新机场 | 第41-44页 |
4.5.3 咸阳机场 | 第44-45页 |
4.5.4 浦东、白云机场 | 第45-46页 |
4.5.5 滨海、双流机场 | 第46-47页 |
4.6 仿真结果 | 第47-48页 |
4.7 仿真验证 | 第48-51页 |
4.7.1 滨海机场跑道模型 | 第48-50页 |
4.7.2 北京新机场“3+1”跑道模型 | 第50-51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多跑道构型运行效率算例分析与仿真研究 | 第52-61页 |
5.1 同一机场跑道构型效率纵向比较 | 第52-55页 |
5.1.1 运行条件相同,跑道构型不同 | 第52-53页 |
5.1.2 跑道构型相同,运行条件不同 | 第53-55页 |
5.2 不同机场跑道构型效率横向比较 | 第55-59页 |
5.2.1 指标处理 | 第55-56页 |
5.2.2 效率计算与分析 | 第56-57页 |
5.2.3 仿真与效率分析 | 第57-59页 |
5.3 提高运行效率的建议措施 | 第59-60页 |
5.3.1 构型角度 | 第59-60页 |
5.3.2 运行角度 | 第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总结 | 第61-62页 |
6.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