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R)-3-氨基-4-芳基丁酸的合成及其在西他列汀合成上应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写说明第9-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5页
    1.1 β-氨基酸的简介第14-16页
    1.2 有机催化第16-18页
        1.2.1 有机催化不对称合成 β3-氨基酸第16-18页
    1.3 手性 3-氨基4芳香基丁酸第18-19页
    1.4 手性 3-氨基4芳香基丁酸合成的研究现状第19-24页
        1.4.1 手性 α-氨基酸同系化反应法第20-21页
        1.4.2 金属催化法第21-22页
        1.4.3 拆分法第22-23页
        1.4.4 有机催化法第23-24页
        1.4.5 酶催化法第24页
    1.5 论文选题与研究内容第24-25页
第二章 有机催化不对称合成(R)3氨基4芳香基丁酸的研究第25-40页
    2.1 实验方案设计第25页
    2.2 试剂与仪器第25-27页
        2.2.1 试剂第25-26页
        2.2.2 仪器第26-27页
    2.3 5-羟基异恶唑烷类化合物3的合成研究第27-33页
        2.3.1 布朗斯特酸的影响第28-29页
        2.3.2 溶剂的影响第29页
        2.3.3 催化剂的影响第29-30页
        2.3.4 温度的影响第30-31页
        2.3.5 底物扩展第31-33页
    2.4 5-异恶唑烷酮7的合成研究第33-34页
        2.4.1 结果与讨论第33-34页
    2.5 异恶唑烷酮7的“一锅法”合成第34页
    2.6 (R)3(叔丁氧羰基氨基)4芳基丁酸8的合成研究(还原法)第34-35页
        2.6.1 结果与讨论第35页
    2.7 (R)3(叔丁氧羰基氨基)4苯基丁醇 9a的合成研究第35-36页
        2.7.1 氢气压力对反应的影响第36页
    2.8 “一锅法”合成 3-羟胺丁醇类化合物 10第36-37页
    2.9 (R)3(叔丁氧羰基氨基)4芳基丁醇9的合成研究第37-38页
        2.9.1 结果与讨论第37-38页
    2.10 3-(叔丁氧羰基氨基)4芳基丁酸8的合成(氧化法)第38页
    2.11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三章 糖尿病第40-51页
    3.1 糖尿病的现状第40-42页
    3.2 糖尿病的治疗第42-43页
    3.3 西他列汀的简介第43-45页
        3.3.1 西他列汀的作用机制第44页
        3.3.2 西他列汀的临床疗效第44-45页
    3.4 西他列汀的合成第45-49页
    3.5 本课题研究内容第49-51页
第四章 西他列汀的合成工艺研究第51-65页
    4.1 实验方案分析及设计第51-53页
    4.2 试剂与仪器第53-54页
    4.3 2,4,5-三氟苯基溴镁格式试剂的制备第54-55页
        4.3.1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第54页
        4.3.2 金属镁的规格对反应的影响第54-55页
    4.4 2,4,5-三氟苯丙烯的合成第55-57页
        4.4.1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第56页
        4.4.2 溴丙烯物质的量对反应的影响第56-57页
    4.5 4-(2,4,5-三氟苯基)2烯-丁醛的合成第57-59页
        4.5.1 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第57-58页
        4.5.2 反式丁烯醛物质的量对反应的影响第58-59页
    4.6 (R)3(叔丁氧羰基氨基)4(2,4,5-三氟苯基)丁醇的合成第59-61页
        4.6.1 Pd(OH)2/C加氢还原 5-羟基3(2,4,5-三氟苄基)-异恶唑烷第59-60页
            4.6.1.1 氢气压力对反应的影响第59-60页
        4.6.2 Ranny-Ni加氢还原 3-(叔丁氧羰基羟氨基)4(2,4,5-三氟苯基)丁醇第60-61页
            4.6.2.1 氢气压力及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第60-61页
    4.7 (R)3(叔丁氧羰基羟氨基)4(2,4,5-三氟苯基)丁酸的合成第61页
    4.8 氨基保护的西他列汀的合成第61-62页
    4.9 西他列汀的合成第62页
    4.10 优化后工艺第62-63页
    4.11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5.1 结论第65-66页
    5.2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6页
附录一 化合物结构表征第76-87页
附录二 化合物结构表征谱图第87-115页
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与专利第115-116页
致谢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心理语言学的俄语对话语篇连贯研究--以《大学俄语》(东方新版)为例
下一篇: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OFDM信道估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