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导论 | 第14-34页 |
第一章 剩余价值学说的生成与理论宗旨 | 第34-9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的研究过程 | 第34-48页 |
一、关于物质利益的难事 | 第35-37页 |
二、苦恼的疑问 | 第37-40页 |
三、唯物史观的第一次阐述 | 第40-45页 |
四、价值理论的第一次批判 | 第45-48页 |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第一次阐述——1857-1858手稿 | 第48-71页 |
一、实践哲学革命视域下的唯物史观 | 第49-56页 |
二、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 第56-62页 |
三、剩余价值是劳动价值的新历史形式 | 第62-71页 |
第三节 剩余价值学说理论宗旨——《资本论》 | 第71-93页 |
一、哲学视域下的劳动价值论 | 第72-84页 |
二、价值的历史规定性 | 第84-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创新:剩余价值学说 | 第94-124页 |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的完善——论述价值的社会关系本质 | 第94-109页 |
一、马克思的理论创新——商品中劳动的二重性 | 第94-100页 |
二、劳动价值论 | 第100-104页 |
三、劳动价值论与边际革命 | 第104-109页 |
第二节 价值的生产与资本的再生产——对重农学派的批判 | 第109-114页 |
一、重农学派的价值生产规定 | 第110-112页 |
二、资本周转或社会再生产——资本的政治经济学矛盾批判 | 第112-114页 |
第三节 斯密理论的辨析 | 第114-115页 |
一、对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区分的批判 | 第114页 |
二、对政治经济学庸俗化的批判 | 第114-115页 |
第四节 李嘉图的特殊剩余价值理论 | 第115-122页 |
一、一般利润率下的价值范畴体系 | 第116-118页 |
二、地租理论及价值形式的最后规定 | 第118-121页 |
三、积累与危机 | 第121-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三章 唯物史观视域的剩余价值理论创新 | 第124-142页 |
第一节 剩余价值的资本生产关系规定 | 第124-130页 |
一、生产力概念的内涵 | 第127-128页 |
二、财产形式 | 第128-129页 |
三、交往形式(关系) | 第129-130页 |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人的存在规定 | 第130-135页 |
一、价值——劳动时间——规定下的人 | 第130-132页 |
二、阶级规定下的人 | 第132-133页 |
三、工厂制度下的人 | 第133-135页 |
第三节 剩余价值揭示的资本辩证法创新 | 第135-140页 |
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 第135-136页 |
二、唯物主义基础的辩证方法 | 第136-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四章 剩余价值学说的时代回响 | 第142-172页 |
第一节 恩格斯与列宁关于剩余价值学说的论述 | 第142-156页 |
一、恩格斯的价值范畴 | 第143-147页 |
二、恩格斯对劳动价值论的辩护 | 第147-153页 |
三、列宁对社会经济形态论的发展 | 第153-156页 |
第二节 剩余价值——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致思 | 第156-161页 |
第三节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剩余价值 | 第161-167页 |
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 第162-164页 |
二、社会主义理论 | 第164-167页 |
第四节 从剩余价值积累到发展生产力 | 第167-170页 |
本章小结 | 第170-172页 |
结束语 | 第172-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84页 |
致谢 | 第184-1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