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4-17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1.4.2 本文可能存在不足 | 第18-19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1.6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23-40页 |
2.1 国内外内部资本市场及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理论评述 | 第23-31页 |
2.1.1 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 | 第23-27页 |
2.1.2 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测度相关理论回顾 | 第27-31页 |
2.2 委托代理理论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相关理论回顾 | 第31-35页 |
2.3 委托代理理论相关文献回顾 | 第35-38页 |
2.3.1 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两大学派及争论 | 第35-37页 |
2.3.2 不同学者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重要结论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多层委托代理与ICM配置效率 | 第40-63页 |
3.1 ICM配置效率理论 | 第40-46页 |
3.1.1 内部资本市场 | 第40-42页 |
3.1.2 ICM配置效率概念与理论定位 | 第42-43页 |
3.1.3 ICM配置效率机制与测度 | 第43-46页 |
3.2 ICM配置效率不同视角的研究 | 第46-50页 |
3.2.1 ICM配置效率的行为视角 | 第46-47页 |
3.2.2 ICM配置效率的主体视角 | 第47-48页 |
3.2.3 ICM配置效率的动机视角 | 第48-49页 |
3.2.4 ICM配置效率的代理视角 | 第49-50页 |
3.3 委托代理理论与ICM配置效率 | 第50-55页 |
3.3.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50-52页 |
3.3.2 委托代理理论与ICM配置效率的关系 | 第52-54页 |
3.3.3 委托代理视角的特色与创新 | 第54-55页 |
3.4 多层委托代理视角下ICM配置效率研究逻辑 | 第55-63页 |
3.4.1 多层委托代理视角下ICM配置效率概述 | 第55-58页 |
3.4.2 多层委托代理视角下ICM配置效率机制 | 第58-61页 |
3.4.3 本文研究内容及后续章节安排 | 第61-63页 |
第四章 第一类代理关系对ICM配置效率影响研究 | 第63-85页 |
4.1 问题的提出:股东与总部 | 第63-65页 |
4.2 理论分析 | 第65-69页 |
4.3 模型构建 | 第69-74页 |
4.4 实证检验 | 第74-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5页 |
第五章 第二类简单型代理关系对ICM配置效率影响研究 | 第85-103页 |
5.1 问题的提出:总部与分部 | 第85-86页 |
5.2 理论分析 | 第86-89页 |
5.3 模型构建 | 第89-94页 |
5.4 第二类简单型委托代理关系对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影响仿真检验 | 第94-10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0-103页 |
第六章 第二类复杂型代理关系对ICM配置效率影响研究 | 第103-128页 |
6.1 问题提出:多层级总部与分部 | 第103页 |
6.2 第二类复杂型委托代理关系对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影响规范性研究 | 第103-109页 |
6.2.1 基于第二类复杂型委托代理关系的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总述 | 第103-104页 |
6.2.2 基于第二类复杂型委托代理关系的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机理分析 | 第104-109页 |
6.3 模型构建 | 第109-113页 |
6.4 案例研究 | 第113-124页 |
6.4.1 海尔集团发展历程回顾 | 第114-115页 |
6.4.2 海尔集团ICM发展分析 | 第115-119页 |
6.4.3 海尔集团ICM运行机制分析 | 第119-122页 |
6.4.4 海尔集团ICM运行效率分析 | 第122-123页 |
6.4.5 案例评价 | 第123-12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4-12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28-129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8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