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视角下的长沙地区乡村景观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 | 第10页 |
1.1.2 人们休闲方式的改变 | 第10-11页 |
1.1.3 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 | 第11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1 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2 国内外乡村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0-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2.1.1 地域性与地域性景观 | 第20页 |
2.1.2 景观与乡村景观 | 第20-21页 |
2.1.3 景观评价与乡村景观评价 | 第21-22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2-26页 |
2.2.1 乡村景观资源理论 | 第22页 |
2.2.2 景观美学理论 | 第22-23页 |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3-24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页 |
2.2.5 人类聚居环境理论 | 第24-26页 |
3 长沙地区乡村景观调查 | 第26-45页 |
3.1 长沙地区基本情况 | 第26页 |
3.2 长沙地区乡村景观的现状 | 第26-45页 |
3.2.1 乡村自然景观 | 第26-28页 |
3.2.2 乡村聚落景观 | 第28-35页 |
3.2.3 乡村农业景观 | 第35-39页 |
3.2.4 乡村文化景观 | 第39-45页 |
4 长沙地区乡村景观评价研究 | 第45-72页 |
4.1 评价方法 | 第45-47页 |
4.1.1 基本步骤 | 第45-47页 |
4.2 评价原则 | 第47-48页 |
4.2.1 科学性原则 | 第47-48页 |
4.2.2 代表性原则 | 第48页 |
4.2.3 传承性原则 | 第48页 |
4.2.4 可操作性原则 | 第48页 |
4.2.5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48页 |
4.3 评价指标 | 第48-56页 |
4.3.1 自然景观指标 | 第49-50页 |
4.3.2 聚落景观指标 | 第50-52页 |
4.3.3 农业景观指标 | 第52-53页 |
4.3.4 文化景观指标 | 第53-56页 |
4.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56-64页 |
4.4.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56页 |
4.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6-62页 |
4.4.3 重要性排序 | 第62-64页 |
4.5 综合评价 | 第64-72页 |
4.5.1 单项指标赋值的方法 | 第64页 |
4.5.2 单项指标的评判标准 | 第64-72页 |
5 长沙县水波坳乡村景观评价 | 第72-84页 |
5.1 研究区概况 | 第72-73页 |
5.1.1 地理位置 | 第72页 |
5.1.2 自然环境 | 第72-73页 |
5.1.3 社会经济 | 第73页 |
5.2 乡村景观资源状况 | 第73-77页 |
5.2.1 自然景观资源 | 第73-74页 |
5.2.2 聚落景观资源 | 第74-75页 |
5.2.3 农业景观资源 | 第75-77页 |
5.2.4 文化景观资源 | 第77页 |
5.3 评价数据采集 | 第77-79页 |
5.4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79-82页 |
5.5 规划建议 | 第82-84页 |
5.5.1 找准定位,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 第82-83页 |
5.5.2 因地制宜,个性与共性并存 | 第83页 |
5.5.3 可持续发展,强化传承与创新 | 第83-84页 |
6 结语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附录A | 第91-97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